思修第三章领悟-课件(PPT演示)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马克思 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 他摆脱了“自我”又是为了什么。 ??? ——爱因斯坦 人类本性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这倾向就是我习惯地自以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必是那样的人。 ——爱默生 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是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 ——鲁 迅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成就怎样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决于追求怎样的人生目的、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View of the world)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为时间,界为空间,世界具有四个维度,即长、宽、高、时间。 世界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也包含了历史、现在、未来。 世界观的两种类型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人生观(view of life)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 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人是什么? 理解人生问题,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人性问题就是人的本质问题。 人性善恶之争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符号的动物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解 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与动物。但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源于上帝的安排或先天的“人性”,而是缘于实践的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二,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或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 第三,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在阶级社会,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的本质状况有所不同。人们是在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 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1)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2)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3)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胡忠和谢晓君的故事 胡忠和谢晓君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