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资料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考试时间:7 月15 日10:10~12:00,地点:人文楼516)
一、名词解释 (2*5)
1、信息素养: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
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4)
2、布鲁纳螺旋式编排:布鲁纳认为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动作式表征、映像式表征和符号式表征。因此,教材
中知识的组织也应该分成动作、影像、符号三种水平。就不同你啊宁阶段的教材而言,教材的内容应随年级的升高在抽象程度更高
的水平上反复出现,从而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55)
3、加涅直线式编排:在编制和设计教材时,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就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加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能力目标,
然后按照这些目标的心理学关系把教学内容按等级排列,逐步推进,使课程的内容呈现在一条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上,前后内容
基本不重复。(56)
4、奥苏贝尔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不断分化是指学生首先应该学习一般的包容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他们逐
渐加以分化。综合贯通则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因为学科内容不仅包括概念和规则,而且包括学科特定的结构、方法和逻辑。(56)
5、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p83)
6、教练法: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 差
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已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84)
7、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切磋,以求明辨是非,提高认知能力。(85)
8、任务驱动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体现学生是意义
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
动的中心。(85)
9、基于问题的学习: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
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6)
10、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
价值的过程。(158)
11、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
用适当的评价技术与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
程。(160)
12、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 “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
1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13、定量评价:是从 “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14、表现性评价: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来表现出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176)
15、学程记录袋:通过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并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178)
16、说课: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224)
17、知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
二、填空 (10*2)
1、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 1998年出版的 《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给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
准,包含三方面内容: 信息技能 , 独立学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