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doc
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为指导小学体育教师规范化、高质量地上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制订《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基本要求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突出体育教学特点,以“坚持健康第一、激发运动兴趣、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注重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促进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他们将来从事专项运动学习夯实基础。致力打造以“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有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有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有注重激发的运动兴趣”为核心的“四有”体育课堂,通过既有基本规范,又有改革创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教学特色的体育教学过程,促进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准备
(一)课标研读
课程标准是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每个体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的重要教学文件。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时,要重点把握课程性质,准确理解课程目标,熟悉课程教材内容,深入研习实施建议,牢固掌握评价方法,把课程标准作为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指南。
1.课程性质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性、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以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2.课程内容
熟悉课程标准列举的水平一至水平三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及评价要点。
3.实施建议
熟知并理解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精神和要求,能紧扣课程目标,按照“四有”体育课堂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二)教材解析
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当教师确定了具体教材内容之后,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技能特点及重点难点,只有深入解析教材,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育人价值、项目特征和重点难点三个方面对教材解析提出基本要求如下。
1.育人价值
理解不同体育教材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作用。
2.项目特征
知晓不同运动项目的特征,理解不同运动技能的特点及其针对性教学策略。
3.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运动技术的重点与难点,并根据重难点采取针对性地教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只有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是上好小学体育课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运动能力、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体育学习有重要影响,是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1.运动能力
能准确分析所教水平段学生的体能、技能和运动认知发展水平及特点。
2.生理特点
理解小学生身体生长和机能发育的特点及其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3.心理特点
理解小学生兴趣、注意、情绪等心理活动特点及其对体育教育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准确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内容主要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步骤等。如果课堂教学是一座大厦,教学设计就是建造这座大厦的图纸,而没有图纸的施工,其工程质量是难以保证的。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要点、教学流程、学练方法、场地器材、运动负荷等几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提出基本要求如下。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明确具体,与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保持一致,符合所教水平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特定的育人价值。
2.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符合小学生实际。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学习、体能发展、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培养等几个方面。
3.重点难点
准确表述本课所学技战术的重点难点。
4.知识要点
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提炼学生应当了解的知识点。
5.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或次数。
准备活动占全课总时间的20%左右;技能学习占全课总时间的50%左右;体能发展占全课总时间的20%左右;身心放松占全课总时间的10%左右。
6.学练方法
学练方法灵活多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学练内容与小学生身心特点;练习形式合理、有效、简便、易行。
7.场地器材
场地布置合理,器材数量适宜,器材利用充分且使用安全;跳高、跳远和体操项目的落地区有垫子或沙坑。
8.运动负荷
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因素对练习密度、平均心率等指标做出预计,保证学生承受合理的运动负荷。
二、教学实施
(一)开课常规
开课常规是指教师开始上课的常规性活动,是一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