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pptx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分类复杂。本次讲解将系统介绍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类体系,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处理此类疾病。作者:
什么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定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这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内膜损伤是关键起点。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共同促进粥样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可触发血栓形成。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1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每年约造成70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3%。发达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中国冠心病的流行现状中国冠心病患病人数超过1100万。城市化进程加快,发病率持续上升。年轻患者比例逐年增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遗传:直系亲属有早发冠心病史可控因素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高血脂:LDL-C升高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吸烟:每日≥1支
冠心病的分类概述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NSTEMI和STEMI2慢性冠状动脉疾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冠心病临床分类主要基于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和预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危重,需紧急处理。慢性冠状动脉疾病症状相对稳定,长期管理为主。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一)1稳定型心绞痛的定义由心肌暂时性缺血引起的胸骨后疼痛。症状持续时间短,预测性好,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2临床特征疼痛具有典型特征:胸骨后压榨感。常由体力活动诱发。持续时间通常在3-5分钟内。3诊断标准典型胸痛病史。运动心电图阳性。冠脉造影显示狭窄50%。症状与治疗反应一致。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二)缺血性心肌病概念长期广泛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室重构与扩张,形成心力衰竭。主要症状呼吸困难多于胸痛。劳力性心悸。疲乏无力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体征特点心尖部病理性抬举。心界扩大。可闻及S3奔马律。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三)隐匿性冠心病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但患者无典型症状。医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或其他检查可见缺血改变,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意义预后不容乐观。首次表现可能为心肌梗死或猝死。需积极干预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概述定义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1病理基础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脉急性闭塞2临床重要性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紧急处理3分类不稳定型心绞痛、NSTEMI和STEMI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危急的冠心病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栓面积和闭塞程度密切相关。
不稳定型心绞痛1定义新发心绞痛、加重型心绞痛或静息型心绞痛2临床特征胸痛持续时间长、程度重、频率增加3区别点与稳定型相比更不可预测,硝酸甘油效果差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这是一种高危状况,可能迅速进展为心肌梗死。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和密切监护。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无ST段抬高,可见ST段压低或T波改变。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无明显变化。临床表现胸痛特点类似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更严重。多伴有出汗、恶心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长于30分钟。治疗原则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抗凝治疗。早期介入治疗对高危患者至关重要。β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定义为心电图连续两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及濒死感。该病死亡率高,需立即再灌注治疗。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一)3-5分钟持续时间典型心绞痛持续时间短暂。超过30分钟需考虑心肌梗死。80%胸骨后部位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常呈压榨感或憋闷感。60%放射范围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或上腹部放射。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二)123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是最常见诱因。情绪激动也可诱发。进食大量食物后活动易诱发。寒冷环境中活动风险增加。缓解因素休息通常可缓解症状。含服硝酸甘油效果显著,1-3分钟内见效。钙通道阻滞剂可预防发作。发作频率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相对固定。频率突然增加预示病情恶化。每周超过3次需强化治疗。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持续性剧烈胸痛,难以缓解,持续时间30分钟疼痛特点压榨性、窒息感、灼烧感,位于胸骨后相关症状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濒死感、呼吸困难特殊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无明显胸痛表现体征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律失常
特殊类型的冠心病表现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或影像学显示缺血证据,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常见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