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PAGE 2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三十一讲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 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本讲重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本讲难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 (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