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石力学复习提纲.doc

发布:2025-03-23约5.6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名词解释:

1、岩体2、弹性3、脆性4、三轴抗压强度5、抗压强度6、抗拉强度7、抗剪强度8、莫尔强度理论9、强度判据10、稳定性系数11、蠕变12、残余强度14、剪切刚度15、强度理论16、剪切刚度17、八面体强度理论?18、极限强度19、蠕变20、孔隙比21、法向刚度22、围岩应力23、软化系数24、变形模量25、几何边界条件26、长期强度27、主应力29、主平面30、结构面31、滑坡32、塑性33、围岩抗力系数34、变形模量35、弹性模量36、动弹性模量37、天然应力38、强度曲线39、内摩擦角40、切线模量41、岩体力学42、应力松弛43、重分布应力44、围岩压力45、围岩抗力46、强度47、弹性极限48、强度极限49、脆性破坏50、渗透系数52、割线模量53、爬坡角54、岩石吸水率55、弹性后效56、尺寸效应57、应力集中系数58、初始模量59、抗冻系数60、岩爆61、泊松比62、强度包络线63、普氏系数64、自然平衡拱65、RQD66、格里菲斯强度理论67、单轴抗压强度68、横波69、纵波70、围岩压力71、饱和吸水率72、法向刚度;73、岩石的水理性;74、残余强度;

二、问答题

1、何谓岩石的碎胀性?用什么指标来表示?该指标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岩石的碎胀性是指岩石破碎以后的体积将比整体状态下的体积增大的性质。

用碎胀系数表示:岩石碎胀系数=岩石破碎膨胀后的堆积体积/岩石体积??

?岩石的碎胀系数对矿压控制,尤其是对回采工作面的顶板管理有重要意义。碎胀系数与岩石的物理性质、破碎后块度的大小及其排列状态等因素有关。例如坚硬岩石破碎后块度较大且排列整齐时,碎胀系数较小;反之,如破碎后块度较小且排列较杂乱,则碎胀系数较大。

岩石流变模型中的组合模型由哪三种元件构成,相应地代表了何种介质的变形性质?

1、流变模型元件

(1)弹性介质及弹性元件(虎克体):

弹性介质性质:

1)具有瞬时变形性质;

2)ε=常数,则σ保持不变,故无应力松弛性质;

3)σ=常数,则ε也保持不变,故无蠕变性质;

4)σ=0(卸载),则ε=0,无弹性后效。

可见,σ、ε与时间t无关。

(2)粘性介质及粘性元件(牛顿体)

当t=0时,σ=σ0,ε=0,则c=0

粘性介质性质:

1)当σ=σ0时,说明在受应力σ0作用,要产生相应的变形必须经过时间t,表明无瞬时变形;

2)σ=0(卸载),则ε=常数,故无弹性后效,有永久变形。

3)ε=常数,则σ=0,故无应力松弛性质。

(3)塑性介质及塑性元件(圣维南体)

当:σ<σs,ε=0

σ≥σs,ε→∞

巷道开挖后(不支护)围岩可能产生哪几个应力区?最终结果可能会怎样?

4、最大线应变强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不论是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达到材料的某一极限,材料就发生脆性断裂。

简述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原理,根据该原理论述喷锚支护相对于整体混凝土衬砌有什么优点?

位移变形:

弹性变形:不需支护能保持稳定。围岩具有自支承能力。

塑性变形:需支护才能保持稳定。支护与围岩共同承担围岩压力。

可见:岩体作为支护结构的组成部分,构成共同存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协调变形,共同承担全部围岩压力。

A、围岩对支架的作用力pa与支架抗力pi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i=pa;

B、围岩与支架协调变形。即支架的位移量ub等于开挖后坑道周边的位移

影响边坡稳定有哪些主要因素?试举例说明。

(1)坡底中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破底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山体的稳定性

(2)外力对边坡的影响。例如:爆破,地震,水压力等自然和认为因素,而导致边坡破坏。

(3)边坡外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河流、水库及湖海的冲涮和淘涮,使得岸坡外形发生变化,从而使这些边坡发生破坏,这主要由于侵蚀切露坡体底部的软弱结构面使坡体处于临空状态,或是侵蚀切露坡体下伏到软弱层,从而引起坡体失去平衡,最后导致破坏。

(4)岩体力学性质恶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风化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风化作用使坡体强度减小,坡体稳定性降低,加剧斜坡的变形与破坏,而且风化越深,斜坡稳定性越差,稳定坡角就越小。

25、用应力解除法来测量岩体的原岩应力,其工序有哪些?用图示加以说明。

26、什么叫真三轴试验机?什么叫假三轴试验机?

真三轴试验是使试样处于三个主应力不相等(即σ1σ2σ3)的应力组合状态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假三轴处于σ2=σ3的应力状态下试验。

什么叫岩块的变性模量?以“S”型应力-应变曲线为例表示出岩块的几种变性模量(图加简要文字说明)。

塑性状态下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如何?

29、试简单叙述岩体力学的发展历史?你对岩体力学的发展远景如何看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