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pdf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第1页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为了使研究活动有坚实可靠的研究基础,本人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相关的学术
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搜集。在镜像网查阅到159条关于“学习共同体”内容的检
索文献,其中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的文献约有15条。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我
对本课题研究相关成果做了系统地梳理和综述。
彼得圣吉在·1990年的畅销书《第五项修炼》中这样描述学习型组织:在现
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
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快”。在这种组织中,
大家都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彼此信任、互补长短,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
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原则:1.系统思考;2.自我超越;3.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5.共同愿景。
虽然彼德·圣吉是在总结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但由于其“学习型组织”理论
揭示了社会组织应对变革时代的内在规律,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变革与
学校领导研究的重心相适应,“学习型组织”概念很快被移植到教育领域,运用学
习型组织的理论建构“学习型学校”成为教育变革的新趋势。
1998年,杜富尔和埃克的作品中衍生出“专业学习共同体”,并借用了商业
的模式,包含:共同的宗旨、愿景、价值观和目标;集体探究;合作团队;行动
导向和实验;可持续发展;结果导向。
同年,Myers和simpson在《重塑学校》一书中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每一个
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
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
Speck强调指出,塑造学习共同体是在任校长最紧迫的任务,他将学习共同
体描述为:“一个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推动并且将学习视为持续的、积极的合
作过程,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员工、校长、家长以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动态对话,
旨在提高校内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发展学习型学校是一个重要的设想,原因在于
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方面都应有利于学习以及帮助每个与学校相关的人促进学
习共同体的建立。”
2004年11月,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佐藤学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作“转
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的学术演讲。佐藤学教授向大家展示
了其有关课程、学习、教师研究的独特视角。他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学生
的学习当中,将“对话”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明确起来,是对当今学习概念
的一次重新界定。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在理论上对学习共同体研究比较多,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第1页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第2页
研究者的认识趋于一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已成为国
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也引起了我国
教育学术界和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的重视。
赵键在其著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中指出,学习共同体一定是教师对多种、
多层面学习活动的参与,既有师徒带教,也有同辈合作,还有围绕各种主题构成
的多种学习网络。教师参与这些活动构成了相互嵌套的学习共同体。在参与不同
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建构起不同的知识和身份,随着对多种共同体的参
与过程相互交叉,教师的专长日益丰富。
李冰在《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培训新方式》一文中,除了介绍学习共
同体的含义和特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