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源性肝损害.ppt

发布:2017-05-24约1.68万字共8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 要 药源性肝损害定义、分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药源性肝损害诊断及与鉴别诊断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 药源性肝损害的预防 药源性肝损害的预后 1、肝损害定义、分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肝的作用 一、 代谢功能: 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 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 ②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 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 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肝的作用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细胞能将血液中血红蛋白分解的不溶性胆红素代谢成可溶性胆红素,并重新释放入血通过肾脏排出或释放胆小管内,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其中胆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肝的作用 四、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五、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肝损害的定义 ①是指由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为起因而引起的肝细胞机能和胆汁分泌机能障碍的病理形态。(药物性肝病) ②因暴露于一种药物或另一种非感染原而发生的与肝功能受损相关的肝损伤(药物相关性肝损害)。 ③1989年12月欧洲和美国专家组成的专家达成共识,将肝损害定义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或结合胆红素水平有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增加,或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同时升高,且其中一项指标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 ④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和总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作为一种联合试验,诊断有临床意义的肝脏检查异常,并通过分析其他临床数据进一步确诊。(2001年2月) 血清酶学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肝损害的标志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水平共同升高则是总体肝功能的指标。 分型 药源性肝损害按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A、急性药源性肝损害 (急性肝炎型、急性脂肪肝型、急性肝内淤胆型、混合型) B、慢性药源性肝损害:慢性肝炎型、慢性肝内淤胆型、慢性脂肪肝型、肝血管病变型、肝硬化) C、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认为:如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为“急性肝损伤”;如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肝损伤”; D、而我国临床上一般以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的肝损伤为急性,两次以上发病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为慢性。 按其病理改变又可分为肝细胞型、肝内淤胆型、混合型、肿瘤型和胆红素代谢障碍等。 肝细胞性 混合性 胆汁淤积性 (ALT升高) (ALP升高+ALT升高) (ALP升高+TBL升高) 阿卡波糖 阿米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对乙酰基酚 硫唑嘌呤 合成类固醇类 别嘌呤醇 卡托普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