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构主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讲解.ppt

发布:2020-07-05约6.04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1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伯纳德·屈米 屈米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1982 年,屈米在法国政府举办的,为纪念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的巴黎 十大建设工程之一拉维莱特公园的国际设计竞赛中夺魁,从此名声大 振,成为解构主义的中心人物,拉维莱特公园也成了解构主义思潮的 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从“分解”到“叠合” 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 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 “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 “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 线条和线性构件; “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屈 米将“点”系统上的 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 120m 的方 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在 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 构的作用。至此,公园设计才由“分解”实现了三个迥然不同系统的 “叠合” 32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 城市公园出现于 19 世纪 中期。为了改善城市居 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 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 自然引入城市、以园林 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 拉维列特公园便是在这 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 作品。它位于巴黎东北 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 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 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 地的移民。 33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伯纳德·屈米 公园的总体设计:点线面 34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伯纳德·屈米 为了要处理这个计划的不确 定性与复杂性,又要掌握整 个错综复杂的基地,屈米在 公园放进几个层层铺设的建 筑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 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35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伯纳德·屈米 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 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 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 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 “游乐亭”的控制之下 解构主义 汇报人: 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弗兰克·盖里 ( Frank Owen Gehry) 彼得·艾森曼 ( Peter Eisenman ) 伯纳德·屈米 ( Bernard Tschumi) 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4. 启示 2 1. 概述 3 ? 解构主义最早是一种哲学理论,起缘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由哲学家 雅克·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成为当代西方倡 导的一种哲学思想 。 ?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一种设计风格。 ? 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 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 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 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 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 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4 ? 19 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叛 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 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 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 论。 ? 1968 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 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 转眼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 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 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 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 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 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 “带着镣铐的舞蹈”。 2. 产生背景 ?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1930 ~ 2004) 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