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 学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球优学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马燕梅 学生: 张泽慧 时间: 2015 年 10 月 14 日 20:30~22:30 段 第_3次课
授课内容: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叶绿体的结构。
2、使学生了解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
教学重难点: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2.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教学过程:
回顾 细胞结构、细胞器、细胞膜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叶绿体的结构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模式图
结构
↓决定
(3)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证明
(4)恩格尔曼的实验:好氧细菌只分布于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
[深度思考]
(1)为什么叶片一般呈现绿色?
提示 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很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现绿色。
(2)为什么无色透明的大棚中植物的光合效率最高?
提示 无色透明大棚能透过日光中各种色光,有色大棚主要透过同色光,其他光被其吸收,所以无色透明的大棚中植物的光合效率最高。
【例】.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双选)( )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500 nm波长的光
B.用450 nm波长的光比600 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由550 nm波长的光转为670 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增加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470 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没有显著变化
小结: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分析
(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N、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子变黄。另外,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子变黄。
二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及过程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
发现者
实验
对照
结论
1771年
普利斯特利(英国)
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玻璃罩内不易窒息而死
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玻璃罩内不易熄灭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
萨克斯
(德国)
绿色叶片暗处消耗营养
曝光 酒精去除色素后,用碘液处理→呈深紫蓝色
绿色叶片暗处消耗营养 遮光 酒精去除色素后,用碘液处理→无颜色变化
绿色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1939年
鲁宾和卡门
(美国)
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CO2,释放的氧是18O2
向绿色植物提供H2O、C18O2,释放的氧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O2
全部来自于H2O
1880年
恩格尔曼
(美国)
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40年代
卡尔文
(美国)
用14CO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控制供给14CO2的时间和对中间产物的分析
——
探明了CO2转化成
葡萄糖的途径
思考 (1)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应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应将点燃的蜡烛和小鼠分别单独置于玻璃罩内,作为空白对照。
(2)萨克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组、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自变量为光的有无,因变量为颜色变化(有无淀粉生成),实验组是遮光处理组,对照组为曝光处理组。
(3)写出鲁宾和卡门实验的设计思路。
H2O+C18O2―→植物―→O2; H218O+CO2―→植物―→18O2。
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反应式:
+ 光能、叶绿体 () +
(或6 + 12 光能、叶绿体 + 6 + 6)
(2)过程
元素去向:
6 + 12 光能、叶绿体 + 6 + 6
[思维诊断]
(1)光合作用需要的色素和酶均分布在叶绿体基粒和基质中( )
(2)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2011·浙江,1A)( )
(3)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