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pdf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
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
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
文素养。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
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
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
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
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
彰显了背诵思路。)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设计意图: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
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
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
(1)第一段诵读探究。:
读析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学生分组接力诵读这两句话,体味:语调、语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读?“尽心”有
何为证?(用原文回答)“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这句话反映出梁惠王怎样的
心理?上下文有何为证?背诵第一句和相关语句。
明确:前句轻读,后句重读。语调沉郁,语速滞重,表情苦闷。“尽心”是梁惠王自评的
核心语,要重读。“尽心”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换为“尽心矣”削弱了表达效果,“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突出
反映了这个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劳”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功”表现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困惑”有“何也”为证。
仿照示例,师生对本段其余句子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点:结合形势图用文言对“河东凶亦
然”作完整表述;“无如……者”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何也”读成升调还是降调?能否改
成“何哉”或“何故”?背诵第一段。
(2)其余段落分组合作探究。
按文本内容分为四组:“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
诵读准备:每段从语意看可分几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如何处理?
诵读要求:读出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诵读方法:组内接力诵读、同一句子比较诵读、熟读成诵
探究重点:仿照示例,自主确定。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