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说课稿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001].docx
《第七章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说课稿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第七章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为核心,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搭建球棍模型,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已具备基础的化学概念和元素符号的认知,但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较好,但面对复杂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策略迁移能力尚需加强。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记录不完整等问题。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影响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正确认识。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
3.实验器材:准备球棍模型套装、有机化合物样品、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图片,如塑料、橡胶、食物等,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物品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常见特点。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包括原子排列、键合方式、空间构型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如甲烷、乙烯、苯等,展示分子结构的特点。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球棍模型搭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并分享搭建过程和心得。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几个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搭建,如乙醇、乙酸等。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纠正操作错误。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几个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搭建,并撰写实验报告。
详细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1.展示有机化合物图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物品的组成。
2.引导学生回顾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区别。
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呈现
1.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包括原子排列、键合方式、空间构型等。
2.通过具体例子,如甲烷、乙烯、苯等,展示分子结构的特点。
3.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球棍模型搭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搭建。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2.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几个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搭建。
2.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搭建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等。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如单键、双键、三键、环状结构等。
2.实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