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教学设计.docx
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是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它是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理论依据,而本节课则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和深化。通过学习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学生能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以及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回顾质量守恒定律,引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关系,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为例,详细阐述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包括设未知数、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列比例式求解以及作答等。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它们的质量之比这一关键知识点,并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知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并且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认知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充满兴趣,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化学计算,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计算的思维模型,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了解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化学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计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对化学计算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找准已知量和未知量。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教学法
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化学计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用于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学生准备: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图片,如工业生产中利用化学反应制造产品、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等,然后提问学生:“在这些化学反应中,我们不仅关注物质的变化,还常常需要知道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例如,在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多少克氢气和多少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多少克水呢?”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忆所学的化学反应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