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三节 综合利用化石燃料》教学设计.docx
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三节综合利用化石燃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化石燃料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前两节已对碳的单质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碳的化合物进行了介绍,为本节综合利用化石燃料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本节内容不仅是对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更是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能源领域的重要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其不可再生性,树立珍惜资源的意识。接着详细阐述了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方法,如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等,这些内容涉及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物质变化知识。同时,教材还提及了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兴趣。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化石燃料(如家庭使用的天然气、汽车使用的汽油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综合利用方法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入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思考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抽象概念(如石油分馏的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示范。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掌握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和综合利用方法,能区分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所属的变化类型。
知道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借助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对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环境影响的探究过程,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的意识。
关注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新能源开发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化石燃料的形成、主要成分及综合利用方法。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新能源的开发。
2.教学难点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原理及变化类型的区分。
如何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法
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分、综合利用方法等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模拟石油分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石油分馏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煤的干馏和石油分馏的工艺流程、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化石燃料形成过程的动画、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视频、环境污染相关图片等素材。
准备实验器材:蒸馏装置一套(铁架台、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石油样品、沸石。
设计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准备相关的评价量表。
2.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对本节课知识有初步了解。
分成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为课堂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家庭厨房使用天然气做饭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哪些能源的使用?这些能源属于什么类型?”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说出汽车使用的汽油、家庭使用的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