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糠发酵饲料制作和使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PAGE
PAGE8
团体标准
《菌糠发酵饲料制作和使用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菌糠发酵饲料制作和使用技术规范》团标制定组
二〇二五年二月
目次
TOC\o1-3\h\z\u一、任务来源及标准制定背景 3
1、任务来源 3
2、标准制定背景 3
二、主要工作过程 4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4
1、标准编制原则 4
2、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论据 5
四、采用的国际标准 6
五、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6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6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意见 7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7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7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7
一、任务来源及标准制定背景
1、任务来源
本技术规程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省建宁县农业农村局、福建省建宁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福建海宏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同申报。
2、标准制定背景
(1)政府重视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的指导方针。农业农村部将菌糠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畜牧业发展规划,科技部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微生物发酵技术列为重点攻关领域。制定菌糠饲料化技术标准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有助于构建种养循环体系,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
(2)环保需求
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超4000万吨,每年产生菌糠废弃物约1000万吨。传统填埋或焚烧处理方式导致严重环境问题,每吨菌糠露天堆放可产生COD污染负荷120-180kg,焚烧产生PM2.5等污染物。现有堆肥技术存在周期长(30-45天)、养分损失大(氮损失率达40%)等缺陷。通过标准化发酵工艺,可将处理周期缩短至7-15天,同时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转化的双重目标。
(3)饲料资源短缺亟需替代原料开发
2022年我国饲料原料进口依存度达65%,其中大豆进口量9161万吨,玉米进口量2062万吨。菌糠富含粗蛋白(12-18%)、粗纤维(20-35%)及功能性多糖,经标准化发酵后营养价值可提升30%以上,蛋白消化率提高至75%以上。按10%添加比例测算,全国菌糠资源可替代饲料原料150万吨/年,相当于节约耕地45万亩,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因此,菌糠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替代性饲料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粗蛋白、粗脂肪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经过发酵处理后适口性好,能够有效缓解饲料短缺问题。此外,菌糠饲料的使用还能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菌糠资源丰富
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庞大,每年产生大量的菌糠。菌糠资源呈现三高特征:高产量(占全球总产量75%)、高集中度(主产区豫鲁闽占全国60%)、高浪费率(综合利用率不足30%)。但因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有企业工艺差异导致产品粗蛋白含量波动达±5%,霉菌毒素超标率达12%。制定标准化技术规范可提升菌糠转化率至85%以上,推动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制定《菌糠发酵饲料制作和使用技术规范》标准,不仅符合政府对蛋鸡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还能有效解决环保问题、缓解饲料短缺压力,并充分利用丰富的菌糠资源,推动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过程
2024.01月-2024.06月收集试验数据,整理资料。
2024.07月-2024.12月形成工作组讨论稿。
2025.01月-2025.03月编写征求意见稿标准文本,编写《编制说明》。由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菌糠发酵饲料制作和使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会议评审。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1、标准编制原则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始终遵循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确保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坚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作为编制标准的指导思想,在文字结构上力求严谨、简洁、科学;在技术内容上力求覆盖菌糠发酵饲料生产技术的关键环节。
制定过程中除了认真总结饲料生产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市场应用中深入研究,还参阅和汲取了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符合菌糠发酵饲料生产实际,达到内容全面、技术含量高、操作性强的要求。该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无冲突,并保证了对该标准最新版本的引用。
2、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论据
适用范围
本规范主要是基于菌糠资源丰富地区进行的多年推广,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践和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