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表格教案.doc
课题
§2.1分解因式
课型
新授
设计者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识别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通过观察,
3归纳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补充
1.讨论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交流.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n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观察a3-a与993-99这两个代数式.
3.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①(m+4)(m-4)=__________;
②(y-3)2=__________;
③3x(x-1)=__________;
④m(a+b+c)=__________;
⑤a(a+1)(a-1)=__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①3x2-3x=()();
②m2-16=()();
③ma+mb+mc=()();
④y2-6y+9=()2.
能分析一下两个题中的形式变换吗?
4.想一想
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如:(1)m(a+b+c)=ma+mb+mc (2)ma+mb+mc=m(a+b+c)
联系:等式(1)和(2)是同一个多项式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区别:等式(1)是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
等式(2)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
即ma+mb+mcm(a+b+c).
所以,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5.例题: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4a(a+2b)=4a2+8ab;
(2)6ax-3ax2=3ax(2-x);
(3)a2-4=(a+2)(a-2);
(4)x2-3x+2=x(x-3)+2.
作业:习题2.1
板书设计
分解因式
讨论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
.议一议3.做一做4.想一想5.例题讲解、6.练习、作业
课堂练习
见教材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意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关系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教学反思
尽管新旧两种教法的对比上,新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马上显露出强劲的优势,甚至可能因为强化练习较少,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比不上传统教法的学生成绩,但从长远目标看来,这种对数学本质的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学的机械模仿记忆的层面上.
课题
2.1提公因式法(一)
课型
新授
设计者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公因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先让学生自己找公因式,然后大家讨论结果的正确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还能使学生初步感到因式分解在简化计算中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重点
难点
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补充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一块场地由三个矩形组成,这些矩形的长分别为,,,宽都是,求这块场地的面积.
二、新课讲解
1.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将刚才的问题一般化,即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吗?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例题讲解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3.议一议
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