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7、《长城》教案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长城既陌生又熟悉,既远又近。“远”是实际距离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近”是心理距离近,“长城”一词从小就耳熟能详。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到底对长城的了解有多少呢?我特意在课前进行调查询问,发现孩子们都知道长城,但具体到长城的作用和历史就知之甚少了。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以学情定教法,所以我把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并以此为桥梁,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愿望,引导阅读相关文章。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1、认识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2、,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
环节二
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
a.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用意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b.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生字词,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
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老师作适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发展慢的学生,多给机会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完成目标二)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作业
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1、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悠久历史。
2、通过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赏析句子、读中想象,从而获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评价任务: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自身观察力。
3、从课文中获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远观近看,登临长城,感叹建筑美: 活动一:
乘上小火车,赶赴北京:(用开小火车的方式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①、生字:崇 旋 嘉 砖 隔 屯 堡 垒 仗 扶 智 慧 魄
②、新词: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嘉峪关 城砖 相隔 屯兵 堡垒
智慧 气魄雄伟
活动二:
远观近看,感受长城: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张长城图片(长城的远景图片和近景图片)
②、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两张长城图片有何不同之处。
③、想想:课文的哪两段分别描写了这两张长城图片。
活动三:
走进文本,远观长城:
①、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品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体会长城的气魄。)
②、想象长城“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③、课外拓展,简介“山海关”和“嘉峪关”。
④、指导背诵
活动四:
近观长城,高大坚固:
①、指名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