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查到抽样》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pdf
《从普查到抽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展开讨论,通过对人口的普查,说明普查的工作量大,需要
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口普查虽然规模大,还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有时候,即使有时间、精力和财力也难以完成普查,因此,教材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这
一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普查的意义,并能判断对一个总体是抽查还是普查;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能分清抽查与普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普查与抽查的关系,明确他们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普查的概念,抽查的运用;判断一个总体是抽查还是普查。
【教学难点】
分清抽查与普查;分析抽查与普查的关系。
◆课前准备
◆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问题1:2017年1月末,七大卫视春晚收视率出炉,有的卫视收视率较去年有所提升,
1/5
有的卫视收视率在滑坡,这一结果是怎么出炉的呢,是靠什么方法得到的呢,是不是把全国
的所有电视用户都一一调查的呢?
卫视2016年收视率2017年收视率
辽宁卫视2.2712.657
湖南卫视2.2651.783
江苏卫视1.6991.766
北京卫视1.8491.642
东方卫视1.2931.532
山东卫视1.4910.652
安徽卫视0.9050.58
问题2:2017年北京高考考生有6万,为了调查这些考生数学试题的得分情况,将他们
所有的数学考试卷加以统计,那将是十分麻烦的,怎样才能既科学又客观地了解这些考生数
学试题的得分情况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切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电子白板投影出下面实例: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成功进行了五次
人口普查。下面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资讯:
△!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女婴出生比未超过国际标准(2001年4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计划生育30年全国少生3亿(新华网北京2001年4月23日电(记者沈路涛))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之比为9:1(2001年4月18日(北京青年报))
△!人口普查登记质量抽查表明漏登率为1.81%(中新网北京2001年3月28日消息)
△!我国男女性别比为106.74:100(新华网北京2001年3月28日电)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亿(新华网北京2001年3月28日电)
△!武汉一人口普查员劳累过度以身殉职(2000年11月23日《长江日报》)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5
(1)什么叫普查?有哪些特点?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地了
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
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2)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