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论文提要
地震反射层的地质解释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标准反射波,然后结合研究区底层层位关系确定反射波代表的地质层位。这种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通常称为发射标准层,反射标准层选取的正确与否直觉影响到剖面对比工作和最终解释成果。
正文
一、 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构造,反射层与底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区别。
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地质上可构成误差的界面是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又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如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另外,同一岩性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与油层的分界面、水层与气层的分界面、油层与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层面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明确的年代地层意义,因而相应地也赋予了地震反射面明确的地层年代含义。确定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是地震解释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分析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由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而是一组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特别是在陆相盆地中,主要为砂泥互层结构,垂向和横向变化大,非均一性十分明显,地震反射趋向于以一种微妙的波形变化“追踪”岩性-地层界面,随着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地震反射的物性界面特征越来越明显,“地震反射同向轴实质上是追踪着反射系数而不是追踪砂岩”(李庆忠,1993):在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这种薄互层的地震反射界面往往是穿时的。
在有些地区,尽管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反射。
一个地震反射面,代表相邻的两个地址单元。其中人一个单元岩性的变化均能引起反射波特征的变化。如一个稳定的地层之上覆盖着岩性变化较大的地层,则地震反射是不稳定的;而一个凹凸不平的剥蚀面之上覆盖稳定的沉积,在侵蚀面上的反射也是不稳定的。
有上述分析可知,地震反射界面与地层界面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确定反射波所代表的地层层位和进行地震相分析和岩性预测时,常常不能直接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时间-地层单元划分,需结合地层、岩性、古生物和沉积旋回等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好地确定地震反射界面所代表的地层界面。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时间剖面上存在大量的地震反射波,在能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质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一般只选择几个又特征的与地质界面基本一致的反射界面确定为地震反射标准层,并进行对比。地震反射层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一)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分辨、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能够长距离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以保证作图的准确性。如图(1)所示,在900~1000ms之间一强反射为标准反射波,波形稳定,标志突出,可连续追踪。
(二)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反射波的特征包括波形特征和波组特征。所谓波形特征就是指反射波的相位、视频波、振幅及相互关系:波组特征是指标准反射波与相邻反射波之间的关系。标准反射波必须具有波形特征明显、波组特征突出的标志,在对比追踪过程中容易识别。如图(1)
(三)发射标准层能反应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作为标准层,以便于全盆地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的统一解释。在确定找出主要反射标准层后,再找出次要反射层,次要反射层是进一步开展构造、地层和沉积研究必不可少的。
图(1)标准反射波的反射特征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确定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依据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