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键的本质,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键的极性对分子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和溶液性质等知识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2.增强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学会运用化学键的极性解释分子的性质。
3.提升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构建分子极性模型,理解分子间作用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键和分子极性在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此外,学生对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基本的分子几何形状。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二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化学现象。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键的极性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需要将电负性概念与分子中键的极性联系起来。此外,判断分子的极性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判断分子的几何形状对分子极性的影响。在构建分子极性模型时,学生可能需要克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挑战。
教学资源
-化学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电极、导电溶液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
-信息化资源:化学键和分子极性相关的教学视频、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课堂提问、板书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不同电负性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具有何种极性?”、“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等。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如“为什么H2O是极性分子而CH4是非极性分子?”。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实际例子,如水滴在荷叶上的现象,引出“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电负性、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解释HCl和H2O的分子极性差异。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分子的极性,并绘制分子极性示意图。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如何判断一个分子的整体极性?”。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绘制分子极性示意图来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知识点,掌握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分析常见化合物的分子极性,并解释其原因。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相关的拓展资源,如相关书籍、在线化学数据库等。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