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危害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地理2.1荒漠化的危害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地理2.1荒漠化的危害”为主题,围绕新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危害,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升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已接触过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对土地、水源、植被等自然要素有一定了解。但关于荒漠化的知识较为薄弱,对荒漠化的成因、过程和危害的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广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论可能缺乏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于视觉和听觉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图表、视频等形式获取信息;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荒漠化危害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荒漠化概念的模糊理解、难以将荒漠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及分析问题时的片面性。此外,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地理数据和图表缺乏解读能力,导致分析问题时难以把握重点。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素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新人教版必修3教材,以便于课堂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荒漠化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危害的理解。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实验操作台,为需要演示的实验环节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我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图片,如内蒙古、新疆等地沙漠景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荒漠化的危害。
2.讲授新知(20分钟)
-荒漠化的成因:介绍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
-荒漠化的过程:讲解荒漠化的三个阶段,即侵蚀、沙化、固定。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如植树造林、节水灌溉、合理放牧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关于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问题。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荒漠化治理方案设计,包括治理目标、措施、预期效果等。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荒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荒漠化治理。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治理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下节课前,每位学生准备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知识点梳理
1.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
-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
-荒漠化类型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荒漠化等。
2.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耕作、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过程
-侵蚀阶段:土壤侵蚀,植被破坏,土地肥力下降。
-沙化阶段:风蚀作用加剧,沙漠化扩展。
-固定阶段:植被恢复,沙漠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4.荒漠化的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农业生产受损:土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粮食安全受威胁。
-人类生活影响:水源减少,居住环境恶化,健康问题增多。
5.荒漠化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
-节水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合理放牧:控制牲畜数量,避免过度放牧。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保护土地。
-生态移民:将生活在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居民迁移至适宜地区。
6.荒漠化治理案例
-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国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有效遏制了荒漠化扩展。
-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政策引导,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