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地理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2.docx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地理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说课稿湘教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分析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湘教版必修2教材,结合瓯海区三溪中学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究产业活动与地域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生将通过分析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增强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调查或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形成对特定区域的认知,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产业活动区位条件的影响因素,如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
2.地域联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如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链等。
难点:
1.学生对区位条件多因素综合分析的难度。
2.地域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理解。
解决办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区位条件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地图解析、区域对比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地域联系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整体性的认识。针对难点,可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或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域联系实际应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区位理论和地域联系的基本概念,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3.实验法:利用模拟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区位分析和地域联系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运用PPT展示地图、图表和图片,直观呈现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2.实物模型:制作或使用模型来展示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布局,增强直观感受。
3.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站和视频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温州瓯海区的产业布局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某些产业会选择在瓯海区发展?”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地形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包括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因素。
-举例说明:以瓯海区的服装制造业为例,分析其区位优势。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瓯海区服装制造业的区位条件,并讨论如何优化产业布局。
3.地域联系(约15分钟)
-讲解地域联系的概念,包括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链等。
-举例说明:分析瓯海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联系,如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
-互动探究:让学生思考瓯海区如何通过地域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案例分析(约15分钟)
-展示瓯海区某知名企业的案例,分析其区位选择和地域联系。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指导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案例中的关键知识点。
5.实地调查(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瓯海区的产业布局和地域联系。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地点和调查内容。
-教师指导:提供调查工具和方法指导,确保调查顺利进行。
6.数据分析(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根据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教师指导:讲解数据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结果。
7.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8.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9.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10.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瓯海区另一产业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并撰写报告。
-强调作业要求,确保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介绍GIS在分析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中的应用,如ArcGIS、QGIS等。
-瓯海区产业发展报告:收集瓯海区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报告,了解区域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地方志与历史文献:查阅瓯海区地方志和历史文献,了解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