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讲 个体行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讲个体行为 内容 个体行为及根据 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个性对行为的影响 人性假设 激励理论 一、个体行为及根据 个体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外在环境刺激和内在心理支配下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任何个体行为产生的根据离不开两个因素:环境和心理。 (一)环境(Environment)和行为 环境是指存在于个人外部而且影响着个人或组织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环境对个体行为起着刺激和引起的作用。 (二)心理(Mentality)和行为 心理又称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能力、气质、性格等。 心理从人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且能动地指导、调节着人的各种行为活动。 人的心理划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 (1)认识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像 思维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2、个性 (Personality) (1)个性倾向:一个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和倾向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价值观 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能力 气质 性格 3、心理过程与个性的关系 心理过程与个性是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每个人的每种心理过程都是带有个性的,另一方面,所有人的个性都是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 二、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一)知觉(Perception)对行为的影响(P61) 1、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P61)(盲人摸象) 2、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2)整体性 人的知觉总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不仅反映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且反映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3)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4)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3、影响知觉的因素(P63) (1)客观因素(P65)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 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如: 4、社会知觉(P62)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获得对方的外部信息,从而给对方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分类 他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活动。(知人善任:逆旅二妻) 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接近性、相似性)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我反省、听别人评价、观察别人的态度)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对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变换的理解与适应) (3)社会知觉的误区(P67)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人们在交往中的最初的第一印象对他们以后认识的影响。(先入为主)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根据一个人的特征、个性而形成印象之后,人们根据此印象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性而产生的认知印象。如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以偏概全。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好戏总在后头。 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与我相似的效应: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招聘、提拔中的近亲繁殖。 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体现在绩效考评中 刻板效应(定型效应):是由思维定势产生的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 5、因果关系知觉——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P69)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这一理论表明,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内因行为指那些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行为;外因行为则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也就是说,个体因为情境因素而被迫行动。 如:对一名上班迟到的员工进行归因。 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取决于3个因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