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壹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方法与技术 本章学习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环境影响预测和综合评价的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2、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识别原则、环境敏感区、环境影响预测方法、GIS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环评工作中的应用。 一节、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一、环境影响识别定义 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 二、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三、核查表法 四、环境因素的识别原则 (一)识别全面(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七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 环境因素的识别原则(二) (二)识别具体。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 (三)明确环境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 (四)描述准确。 五、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考虑 (一)项目的特性 (二)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 (三)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四)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五)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六、补充:环境敏感区 (一)需特殊保护地区 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环境敏感区(二) (二)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三)社会关注区 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此外,在评价中,还须特别注意环境质量已经达不到规划功能要求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的建设项目会受到严重制约。 七、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和步骤 (一)过程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ICA)法、工艺流程物料衡算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及资料评审法、专家评议法等。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是对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分析,使组织全面了解自己的产品,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废弃处置的全部生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原材料的生产与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产品的运输销售、产品的使用与回用,产品的废置与再生。针对五个阶段的环境因素识别原理,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一种简单做法是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矩阵。 二节、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一、数学模式方法(虚) (一)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此方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 (二)选用数学模式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修正并验证。 二、物理模拟预测方法(实) (一)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应选用此方法。 三、对比法与类比法 类比调查法的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不能采用前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时,可选用此方法。 四、专业判断法 专业判断法则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很难定量估测(如对文物与珍贵景观的环境影响),或由于评价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方法。 三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一、指数法 二、矩阵法 三、叠图法 四、网络法 五、动态系统模拟法 四节、 (GIS)地理信息系统 一、定义 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要给出GIS的准确定义是困难的,因为GIS涉及的面太广,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就不同.通常可以从4种不同的途径来定义GIS。(1)面向功能的定义:GIS是采集、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