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心理辅导活动课合理归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合理归因
活动分析:
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基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活动准备:相关资料、小品表演
活动年级:高三
活动过程:
导语:期中考试刚过,不知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现在我请几位同学们将自己在考完后最突出的感受通过在黑板上画表情图表达出来……我了解到了大家考试后的心情,这种心情我非常理解。既然考的不理想我们就要找找原因,那么究竟同学们对考试结果所做的原因分析是否合理呢?怎样的归因方法才能促进我们的发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合理地归因。
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因杀人进了监狱,这个人有两个儿子,若干年以后一个儿子也因杀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儿子却成了家,事业有成,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有人分别问他们,不料他们说了一句同样的话。请同学猜猜看,他们说了一句怎样的话呢?
(答案:谁让我有这样的一个父亲呢?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两个儿子对自己不同的生活走向所做出的归因看似相同,但在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受了杀人犯父亲的遗传,不可能会有好的作为;而另一个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外界环境的先天不足。
教师总结:引出主题合理归因
这个故事说明,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出归因,但是不合理的归因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合理的归因。
各抒己见
呈现两个情境,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
情境一:
小雷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好,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还是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看书、做作业,作业做完就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一件也没少,他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好,使他文武双全。但是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只处在中等水平,小雷觉得成绩不好的原因完全是高中老师没有初中老师教得好,班上也没有学习气氛,自己太倒霉被分到了这个班,影响了学习成绩。
思考:小雷是如何归因的?你如何看待小雷的归因?
情境演绎:(请两位同学扮演)
考试后,高一某班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坐在一起,闲聊起来。
甲:唉!这书真读得苦啊!
乙:喂,这次考试考得怎样?
甲: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
乙:你平时够努力的,怎么会没考好呢?
甲:是啊……初中是“希望之星”,高一就成了“流星”!唉,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啊,再努力也恐怕没用了!——你呢?
乙:我?我跟你一样:初中也算“希望之星”, 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没有把我们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还能怪谁呢?
讨论:他们是如何归因的?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归因?
归因理论说明
过度: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 种类型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①教师说明:心理学家韦纳总结了以下,认为我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他把这些进行了分类:来自于内部的称之为内因,来自外部的则为外因,另外,根据能否被我们控制的原则,将这些可能的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②师生共同完成原因的分类。
归因类别 成败归因维度
因素来源 可控性
内 外 可控 不可控
能力 √ √
努力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