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编委会.pdf

发布:2017-10-10约9.56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阅读导航 儒家的经典著作首推 《论语》。 《论语》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语言的 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 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辑成书的。 《论语》是研究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它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 现在通行的 《论语》共20篇,约11000字。每篇都从文中第 一句话里截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 《学而》、 《述而》、 《公冶长》 等。旧时,为了研读方便,一部 《论语》分上下两部分。“上论” 自 《学 而篇第一》至 《乡党篇第十》,“下论” 自 《先进篇第十一》至 《尧曰篇 第二十》,故有赵普“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现在基本无此分别。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 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可以看 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看出孔子和 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它的语句言简意赅,哲 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经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 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 三、任重而道远、后生可畏、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颇具抒情意味。 在论语中最集中阐释的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论语》中“仁”字 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的规 2 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不 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 义,它只是很宽泛地蕴涵在孔子的宗教天命观、哲学观、政治观、伦理 观、教育观,及经济、法律、美学等思想中,体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 世、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 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 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 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烦政扰民。他尖锐地指出“苛政猛 于虎”,还要求最高统治者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 其言”,还要“观其行” 。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恕、孝、悌、宽、 恭、信、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 智慧,是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论语》中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3 目录 阅读导航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4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①,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 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 二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 【译文】 有子说:“ (如果) 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好冒犯长辈 5 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 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 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些准则应是‘仁’的根本吧! 三 【原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