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孟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阅读导航
孟子,名轲,邹国人。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 (前385年),卒于
周赧王十一年 (前304年)前后。关于 《孟子》一书的作者,有三种
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孟轲自己著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孟轲死后他的门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共同记述
的。
第三种看法是有万章之徒参加,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
以上三种说法,第三种看法更为可信。
有一点应明白,即在唐代以前, 《孟子》的地位并不高,与儒家的
其他经典如 《三礼》、 《易》相比,相差甚远。中唐韩愈把孟子定为孔
子学说的唯一继承人,尊为“亚圣”。但真正把孟子地位提升为与孔子平
起平坐是在宋代, 《孟子》被列入 《十三经》之中。正因为如此, 《孟
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就开始显露。
《孟子》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内容宽泛。
今天的
《孟子》分为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2
《尽心》七篇,篇名与 《论语》差不多,只是把每篇开头的两三个
字抽出来而已。全书采用对话体,一般是一问一答,但也有不少是孟子
的自言自语。
《孟子》的中心思想,便是宣讲“仁”的学说,它是对孔子思想的继
承与发扬。以“仁”为中心,构建出孟子的理论体系。
(一)仁政。这是全书反复提倡的东西,也是孟子周游列国的目
的。
孔子提倡“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孟子把这种道德境界由国
君推广到政治、国家,即为“仁政”。
(二)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心;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承认外界环境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用。
(三)王道。实行“王道”与“霸道”相对而言,这不是高谈阔论,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百姓有“恒产”,主张“民为贵,社次之,君为
轻”。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不可能得到实行。因
此“生不逢时”的他,不受君子重视,而在宋代却成了“亚圣”,无人怀疑
他的言论。他的思想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们通过学习 《孟子》来培
养自己的一些品格,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重诚守信等。关于孟子
的注释可以参考的有 《十三经注疏》中的 《孟子注疏》,宋代朱熹的
3
《四书集注》,清焦循的 《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的 《孟子译注》
(并附有孟子词典)。
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鲁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砏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
可犯。
———宋·苏洵
4
目录
阅读导航
梁惠王章句上 (共七章)
梁惠王章句下 (共十六章)
公孙丑章句上 (共九章)
公孙丑章句下 (共十四章)
滕文公章句上 (共五章)
滕文公章句下 (共十章)
离娄章句上 (共二十八章)
离娄章句下 (共三十三章)
万章章句上 (共九章)
万章章句下 (共九章)
告子章句上 (共二十章)
告子章句下 (共十六章)
尽心章句上 (共四十六章)
尽心章句下 (共三十八章)
5
梁惠王章句上 (共七章)
一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①!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
【译文】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我国,将
带给我国什么利益呢?”
【原文】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①。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②?’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矣③。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④,不
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⑥,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又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其实,只要有仁
义就足够了。王假如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
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
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