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快乐鸟”第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学做“快乐鸟”第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为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做‘快乐鸟’”第二课时。通过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设计思路:首先,回顾第一课时制作“快乐鸟”的过程,巩固基础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制作方法,展示自己的“快乐鸟”;最后,组织学生互评,总结经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快乐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简单的手工制作有所了解,能够按照步骤进行简单的操作。同时,他们对颜色、形状有一定的认知,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材料。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动手实践类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参与,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掌握制作技巧;而部分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学习风格方面,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完成任务,有的则更倾向于与他人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制作“快乐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材料选择不当,导致作品不够美观;二是操作步骤理解不透彻,影响制作效果;三是合作过程中沟通不畅,导致任务无法顺利完成。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制作水平。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剪刀、胶水、彩色卡纸、彩笔、彩色纸条、手工剪刀等。
2.课程平台:班级学习交流群,用于发布作业和分享作品。
3.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库,提供“快乐鸟”设计灵感和参考图样。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视频演示、互动游戏等。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快乐鸟”图片,询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鸟类艺术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鸟类或艺术作品。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制作的“快乐鸟”的基本步骤,提醒学生回顾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将学习的新技能,如如何使用剪刀剪出更复杂的形状,如何巧妙地使用胶水固定零件等。
-举例说明: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分析其设计特点和制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作品。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制作任务,如剪裁、粘贴、装饰等,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协作。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快乐鸟”。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操作,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剪裁技巧、颜色搭配等,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展现的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尝试更多样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提升自己的手工制作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可回收材料,如纸盒、瓶子等,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快乐鸟”。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合理利用资源,并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创作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步骤如下:
(一)导入环节
1.展示“快乐鸟”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鸟类或艺术作品,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新课呈现环节
1.讲解新知:介绍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制作工具和材料。
2.举例说明:展示优秀作品,分析设计特点和制作技巧。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分配制作任务。
(三)巩固练习环节
1.学生动手制作“快乐鸟”,教师巡回指导。
2.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四)课堂总结环节
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创意和团队合作。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提升手工制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环节
1.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家中可回收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快乐鸟”。
2.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合理利用资源,鼓励家长参与。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手工艺术书籍:推荐一些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手工艺术书籍,如《儿童手工制作大全》、《创意手工》等,这些书籍中包含了丰富的手工制作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