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说课稿2.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主要内容包括: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通过分析夏商周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提升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与社会变革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充满兴趣。然而,由于他们之前接触的历史知识有限,对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了解不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对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对这一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框架。
2.能力水平: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尚在培养阶段,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3.素质发展: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习影响:由于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有限,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框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现象。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如夏商周时期的相关文物图片、模型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平台。
3.信息化资源: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视频资料、在线历史游戏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展示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
2.提出问题:观看后,提问学生:“你们能从这段视频中了解到哪些关于夏商周时期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你们有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看感受,总结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5分钟)
-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地理位置、时间范围、主要民族等。
-分析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等。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0分钟)
-讲解夏商周时期的王权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
-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对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
3.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5分钟)
-介绍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如铁器的使用、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等。
-分析社会变革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出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2.提问: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有哪些表现?
3.提问: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小组合作: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辩证分析。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