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溶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氧化酶:约50%,氧化底物的同时,将氧 还原成过氧化氢。 RH2+O2 → R+H2O2 过氧化氢酶:约40%,将过氧化氢还原成水 (标志酶) 2H2O2 → O2+2H2O 过氧化物酶:将过氧化氢还原成水。 过氧化物酶体的酶 (三)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1. 使毒性物质失活 动物细胞(肝细胞或肾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可氧化分解血液中的有毒成分,起到解毒作用。 2. 对氧浓度的调节作用 依赖于黄素(FAD)的氧化酶: RH2+O2 → R+H2O2 过氧化氢酶: 2H2O2 → O2+2H2O 3. 脂肪酸的氧化 过氧化物酶体分解脂肪酸等高能分子向细胞直接提供热能。 4. 含氮物质的代谢 ? 尿酸氧化酶对于尿酸的氧化 ? 转氨酶催化氨基的转移 (四)过氧化物酶体病 1.无过氧化氢酶血症 2.脑肝肾综合征 本节要点 1. 溶酶体的形态结构 2.溶酶体的类型 3.溶酶体的功能(消化营养作用) 4.溶酶体与医学(硅肺) * 1. 初级溶酶体 是由高尔基体反区管网结构来的,它内部只有酸性水解酶而没有底物,基本是球型的不含可见的颗粒或膜碎片。 2. 初级溶酶体的发生 溶酶体的酶与分泌蛋白一样都是被共转译转运到ER腔中,在那里它们与分泌蛋白一样加上同样的N-连接寡糖。 在高尔基体顺区中一个或多个甘露糖残基6位碳原子被磷酸化,这种磷酸化的甘露糖残基是把溶酶体酶指导进入溶酶体的化学信号。 甘露糖的磷酸化包括两个酶参与的两步反应,如图所示: 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转移酶只能以溶酶体酶上的N-连接寡糖链底物,并把甘露糖残基磷酸化, 这个酶所识别的应该是溶酶体酶的结构,而不是寡糖链(因为这些寡糖链与其它N-连接寡糖的都相同。 初级溶酶体形成后发挥作用需要底物,与底物结合后即形成次级溶酶体,以底物的来源可分为两种: 1. 底物来自细胞外部,细胞外的异源成分通过内吞泡、吞噬泡等形式进入后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的次级溶酶体叫异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 2. 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微体等衰老后需被消化后在利用,这些衰老的细胞器被从内质网上芽殖的伪足状结构,包裹进去,直至完全封闭形成芽殖小泡,叫做自噬泡。自噬泡 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的次级溶酶体叫做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 次级溶酶体可能含有多种生物大分子,颗粒状物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以及细菌等,因此形状不规则直径可达几个微米,电镜显示其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常含有颗粒,膜甚至细胞器。 消化产物从溶酶体膜上的通道运到细胞后,溶酶体相当于初级溶酶体,可以再与新的膜泡融合进行消化,排除等过程,溶酶体酶经过一轮消化就减少一点,最后失去功能,内部由有剩余的残渣称为后溶酶体或残余小体。不能消化的膜脂成分在溶酶体中形成同心圆排列称为髓样小体。这些无功能的溶酶体作为细胞垃圾留在细胞内部,年轻时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年老了形成老年斑。 * 吞噬性溶酶体到达末期阶段时,由于水解酶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被消化和分解的物质,被保留在溶酶体内,形成在电镜下呈现电子密度较高,色调较深的残余物,这种溶酶体称为残质体(Residual body),常见的残质体有脂褐色,含铁小体,多泡体和髓样结构等,有的残质体能将其残余物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有的则长期存留在细胞之内而不被排出如脂褐素 1、 常含有脂滴的脂褐色 围以单位膜的小体,内容物电子密度高,色调深,常含有浅亮的脂滴,常见于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如皮肤上的老年斑,即为脂褐素堆积而成。 2、内部充满铁颗粒的含佚小体 含铁小体(siderosome)被以单位膜,内部充满电子密度高的含铁颗粒,在正常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中可见到含铁小体。在溶血的病人脾脏中明显增多。 3.由许多小泡构成的多泡体 多泡体外被以单位膜,内含许多小泡,小泡可能来自高尔基体或细胞吞饮的小泡。 4、膜性成份呈同心层状的髓样结构 髓样结构的特点是:它所含有的膜性成份呈同心层状,板状或指纹状等排列,可见于正常细胞(巨噬细胞)及病变细胞如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溶酶体中包含大量水解酶类, 1. 溶酶体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 是细胞内的消化系统。 细胞外的营养成分或大颗粒经胞吞作用(胞饮或吞噬)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