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月5日版).doc
德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03)
(英文名称:German)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德语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德语国家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熟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德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培养标准
实现途径
综合素质
政治、法律、人文社科知识、思想道德素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以及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与课外实践
身心素质
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素质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健康咨询、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
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课
专专业知识
语言学
德语精读、德语基础听力、德语口语、德语泛读、高级德语、德语初级写作、德语高级写作、德语视听说、语法学
文学
德语笔译、德语文学、德语文学作品选读、德语报刊选读
跨文化
德语口译、德语国家概况、德语视听说、经贸德语、德国史、旅游德语
四、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五、主要课程
德语精读、高级德语、德语报刊阅读、德语写作、德语口语、德语口译、德语笔译、德语基础听力、德语视听说、经贸德语。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实践包括:军训及入学教育,公益劳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
综合实践包括: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七、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为2682学时(154学分),其中:必修课2074学时(116学分),占77.3%(75.3%);选修课608学时(38学分),占22.7%(24.7%)。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336(135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346(19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27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实践不少于2学分。
3.总学分共计181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46,占25.4%。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期
学时
类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计
课内教学
环节
必修
406
336
416
448
96
128
96
1926
限选
32
160
96
32
320
其它
436
实践教环节周数
3
0
0
0
3
0
2
17
24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学时数
学分数
百分比(%)
课内学时
必修课
公共课
550
28
77.3
基础课
640
36
专业基础课
448
26.5
专业课
288
17.5
素质拓展
148
8
选修课
专业限定选修课
320
20
22.7
专业任选课
128
8
公共选修课
160
10
小计
2650
154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27
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模块
2
合计
181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181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内教学总学时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