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分型.ppt
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第1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来源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名称为“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试验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分型由1993年公布并一直沿用至今。第2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旧分类5个亚型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2心源性脑栓塞(CE)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4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5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第3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旧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血管造影或MRA显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其发生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第4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新分类5个亚型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以此来取代大动脉病变,不再强调狭窄程度,而强凋有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即有无易损斑块;②心源性脑栓塞;③小血管病变;④不明原因的脑卒中;⑤其他明确病因的脑卒中。第5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新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不仅仅指“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在新的TOAST分型中,其包括:1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低灌注或原位血栓形成2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此种情况,可以表现为多发性的小梗死灶。即包括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四个亚型。第6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者如出现以下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1)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为同一动脉供血区内的多次发作;(2)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或有小脑、脑干受损症状;(3)颈动脉听诊有杂音、脉搏减弱、两侧血压不对称等;(4)颅脑CT或MRI检查可发现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或皮质下、脑干病灶直径1.5cm,可能为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5)彩色超声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发现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50%,或有闭塞;应排除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第7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心源性脑栓塞(CE)这一类型是指包括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脑栓塞。(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LAA相似;(2)病史中有多次及多个脑血管供应区的TIA或卒中以及其他部位栓塞;(3)有引起心源性栓子的原因,至少存在一种心源性疾病。第8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3项标准之一即可确诊:(1)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1.5cm;(2)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1.5cm的病灶。
第9页,共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