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原微生物学精品教学》真菌学.ppt

发布:2018-05-25约6.86千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篇 真菌学 (fungus)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Mycology) 1.菌丝 hypha 孢子 芽管 菌丝 2.孢子 spore 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 培养特性 培养特点:低营养、低温度(浅部)22-28℃、低PH(4.0-6.0)、高湿度和氧 “三低两高” 沙保弱培养基成分: 葡萄糖 20g 蛋白胨 5g 琼脂 10g 蒸馏水 500ml 菌落:单细胞--酵母型菌落、 类酵母型菌落(假菌丝) 多细胞--丝状菌落 假丝酵母菌属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其菌落深部因出芽管延长,但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假菌丝向下伸入培养基中,形成的分枝看似丝状菌落 抵抗力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强 对热敏感,60℃ 1小时菌丝、孢子均被杀死 对2%石碳酸、0.1%升汞、2.5%碘酊或10%甲醛敏感 对细菌抗生素不敏感 对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达克宁-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感染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浅部感染真菌 毛发、皮屑、指甲 深部感染真菌 痰、血液、脑脊液等 分离培养 直接镜检: 浅部标本---KOH处理后镜检 假丝酵母菌---革兰染色(假菌丝、厚膜孢子) 隐球菌---墨汁负染(厚荚膜) 其他多细胞真菌----特殊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 血清学检查 核酸检测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常见病原性真菌 浅部真菌 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的真菌统称为浅部真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机会致病真菌) 特点:嗜角质蛋白性; 引起皮肤癣(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儿童头癣多见,成人手足癣多见; 菌落形态、颜色和大分生孢子利于皮肤癣菌鉴定 皮下组织真菌病 共同特点: (1)多为腐生菌 (2)必须有伤口才能入侵 主要有着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和足菌肿 申克孢子丝病: 申克孢子丝菌,属腐生性真菌,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等引起感染。此菌可引起孢子丝菌下疳。 可引起深部感染。 二相性真菌。 申克孢子丝菌 感染通常始于带伤口的四肢,真菌自伤口进入皮下后局部形成脓疱与溃疡,病灶附近淋巴结变厚,许多皮下结节及脓疡沿着淋巴管产生,在组织学上可观察到慢性炎性及坏死的肉芽肿 治疗: 为自限性慢性病,局部治疗可用制霉菌素。 口服碘化钾数周对皮下淋巴管病害有效 全身感染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 着色真菌病 由数种产色真菌引起的缓慢进行性皮肤肉芽肿感染 流行于热带地区,感染部位以下肢及足为最多,躯干及上肢较少,赤脚的农民或工人常因皮肤擦伤而感染 此病不具传染性(以病变皮肤变黑为特征) 着色真菌病: 产色真菌感染发生在暴露部位,称着色真菌病。卡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芽生菌。早期损害为丘疹或结节,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病程慢性,病变呈大块疣状增生,可挤出脓液 卡氏枝孢霉 治疗:口服氟化胞嘧啶及硫苯唑有效。 局部热敷可减缓症状,必要时手术切除病灶并移植皮肤 检查 假菌丝(B)和厚膜孢子(C)可帮助诊断 二、新生隐球菌 防治原则: 复习题 一般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 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隐球菌的致病性如何? 青霉素对真菌无抗菌作用,其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菌丝体?什么是孢子? 白色念珠菌菌落 (沙保弱培养基第4天) 典型的类 酵母菌落 治疗:首选氟康唑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肺隐球菌病:支气管肺炎,症状很象肺结核 其他感染:侵害淋巴结、骨、皮肤等引起严 重脓肿,可并发脑膜炎。 具有流行性呼吸道传播特点; 条件致病性真菌的特点 免疫性 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粘膜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物 杀菌);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吞噬作用(促癣吞噬肽、转铁蛋白)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为主; 特异性抗体(包括SIgA)阻止真菌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