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脑室内出血.ppt
CT扫描可为预测脑室内出血的转归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CT不仅能显示脑室内出血的原发部位、血肿的大小、出血程度,脑积水程度、中线结构移、尚可根据脑室内出血的CT值来判断是新鲜血块还是血性脑脊液。一般情况下,血性脑脊液的CT值在+20-+40Hu之间,而区别是脑室内出血还是脑室内血肿形成是重要的,因为后者可引起急性梗阻脑积水,而出现颅内高压。CT动态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相信CT时代,将会有更多的脑室内出血病人自愈。反复CT复查或定期CT随访不仅能动态观察血肿的自然过程,而且能够发现是否有再出血或出血后的继发变化以及血肿消退后的后遗CT表现。六、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CT动态随访01一般认为脑室内血肿自然吸收消失的时间要比脑实质内血肿消失的快,这可能与脑脊液的产生、吸收以及对血肿的稀释有关。另外,脑脊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比血液中更高。渡边认为少量的脑室内出血可在1周以后消退[1]。Little报道的脑室内高密度的血块影像,多次复查CT后可见其密度逐渐降低,平均12天降至正常脑脊液密度(+1~5Hu)[2]。韩璞报道中31例CT复查病人发现,脑室内血肿10天时有1例消失,5例吸收血肿变小,11天后4例于12、13、14、15天高密度消失,另21例15天后复查CT脑室内血肿均消失,平均14.5天[3]。1.脑室内血肿02杨春露亦报道1例脑室内出血14天时复查CT脑室内血肿已消失[4]。本组资料的脑室内血肿于出血后平均19.6天消失。脑室铸型者,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吸收较慢,有的甚至需要3个月才能吸收[7]。脑室内出血后常常遗有不同程度的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多在发病后1周左右出现,特别是在多次发生脑室内出血的病例中,这是因为血性脑脊液的吸收可造成广泛颅底粘连和蛛网膜颗粒阻塞,一般可于发病后1个月左右逐渐消退。生存病例中,绝大多数脑室内血肿可以完全吸收消失,极个别病例可以发生血块机化、钙化或发生其他变化,亦可引起急性脑膜炎或长期无变化[1]。2.脑实质内血肿#2022往往仍有较狭窄的低密度脑水肿区。此种强化的高密度环状带,是病灶周围的吞噬细胞、胶质细胞、胶原纤维及新生血管构成的“肉芽组织”或囊壁;同时还可能有一定的局部血脑屏障失调,故强化后出现,而一般不见于未强化的CT中[4]。本组资料表明桥脑出血后血肿消失最快,血肿CT值亦下降最快,这可能与桥脑出血的存活病人多血肿量少,血肿破入环池中,经脑脊液循环稀释而加快了其吸收有关。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因丘脑离脑室较近,脑实质内的血肿易通过脑室穿破裂口而被引入脑室内,而丘脑出血穿破脑室时其脑实质内血肿量不一定很大,平均8.2ml(血肿多破入脑室),故其平均消失时间为19.2天。脑叶出血者尽管平均血肿量达36ml,但因皮层血运丰富,血肿吸收也较快,平均19.5天。最慢者为基底节血肿,此部位的血肿往往也较大,破入脑室时其途径比丘脑远,其区血运比皮层差,故血肿吸收的平均时间为25.7天,CT值下降速率0.6Hu/日。3.后遗表现#2022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前言#2022我们自八十年代就即将本课题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分级与最佳治疗方案”于1994年获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历经6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从而比较全面地研究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整个临床过程及理论基础,1996年获山东省教委一等奖。本项研究的有关论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后,被国内外杂志大量引用,有的被SCI、CA收录,并有国外同行来函索取论文,根据研究结果出版了国内外首部《自发性脑室内出血》专著,有关研究成果收入《临床神经外科学》及《神经外科学》两部巨著中。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与病因学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占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比例文献中报道不一。国内文献中报道其发生率为20-40%[1],国外文献中,其发生率为10%-60%,本组资料为31%。吴小庆报道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占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的24.8%[2],杨露春报道的100例急性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有33例脑室内出血,占33%[3]。佐山一郎报道的562例自发性脑出血中有194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占34.5%[4]。Muller报道200例自发性脑出血中有2/3的丘脑基底节区出血和近1/2的其它部位血肿,CT显示有脑室内出血[5]。Steudel连续观察了10000例CT检查病人有60例脑室内出血[1],Verma报告中经14895次CT扫描证实有58例脑室内出血病人[6]。上述文献中的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几乎都是继发性脑室内出血,而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所占比例及其发生率报道较少。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文献中一般报道占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1.96%-8.69%,平均5%,占脑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