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6.2 《六国论》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发布:2025-03-24约6.73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认识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同学们你知道虎狼之秦灭亡之前最辉煌的战绩是什么吗?

统一六国

六国是如何覆灭的?战国乱世又是如何走向终结的?

古往今来,众多文学家与政治家都曾对这段历史进行过深刻反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对此有何见解吧!

素养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整理并总结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见解、严谨的论证方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技巧。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喻今的意图以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围绕中心论点逐步展开层层论证的写作手法。

知人论世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携儿子苏轼、苏辙前往京城,并以所撰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包括《几策》两篇、《权书》十篇和《衡论》十篇。欧阳修对这些文章大加赞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的作品媲美,随即向朝廷举荐。一时间,朝廷官员和士大夫们纷纷传阅诵读,苏洵的文名因此大振。随后,他参与编修《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后便去世,被追赠为光禄寺丞。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畅快淋漓,气势雄健,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风范。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著称,故称其为“老苏”,并将三人合称为“三苏”,俱列入“唐宋八大家”。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需向契丹缴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缴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因此,苏洵撰写了《六国论》,通过“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北宋与六国最大的相似点:软弱外交,赂敌偷安。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各国为了独霸天下,频繁展开战争。《六国论》中的六国,指的便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之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最终都被秦国逐一击败,走向灭亡。

整体感知

它属于散文的一种,以说理论证为核心,特点在于长于剖析事理。

《六国论》实为探讨六国灭亡缘由之作,旨在通过分析六国败亡的原因,借历史讽喻当下。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賂秦導致國力衰弱,分析六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在於賂秦使其國力虧損的結果。

第三部分(第3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因赂者而丧,论证不赂者由于孤立无援而走向破灭,进一步阐明不赂者的灭亡实质上亦是赂所导致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4、5段):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以古喻今,警示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覆亡的命运。

赂秦六国互丧

获邑率赂秦耶

思厥暴霜露

草芥与赢

洎牧殆尽

当与秦悲夫

日削月割苟以

sàng

shuài

jué

jiè

dài

tǎng

xuē

gǒu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贿赂秦国导致实力削弱,分析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在于贿赂秦国造成了自身实力的亏损。

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探究文本

兵:兵器。利:锋利。

亏:动词,亏损。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或:有的人。互:相继率:一概,全都。以:由于,因为。

丧:灭亡盖:表原因,因为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所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