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南省乐东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发布:2025-03-05约6.33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乐东县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二月联考

数学试卷

本试卷共4页,19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则A∩B中元素的个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

【分析】采用列举法列举出中元素的即可.

【详解】由题意,,故中元素的个数为3.

故选:B

【点晴】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考查学生对交集定义的理解,是一道容易题.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 B. C.2 D.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的周期为4,的图象是把的x轴下方的图象对称x轴翻到上方,据此可得答案.

【详解】∵的周期为4,∴的周期为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周期的求解,属于基础题.

3.()

A.1 B.2 C. D.5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首先化简,然后计算其模即可.

【详解】由题意可得,

则.

故选:C.

4.双曲线的离心率为,则其渐近线方程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根据离心率得a,c关系,进而得a,b关系,再根据双曲线方程求渐近线方程,得结果.

详解:

因为渐近线方程为,所以渐近线方程为,选A.

点睛:已知双曲线方程求渐近线方程:.

5.已知向量,若与垂直,则()

A.1 B. C.2 D.4

【答案】C

【解析】

【分析】利用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求出,再计算即可.

【详解】由题可知,

因为与垂直,所以,解得,

所以,

故选:C

6.已知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相等,侧面积相等,且它们的高均为,则圆锥的体积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根据圆锥和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可得半径的方程,求出解后可求圆锥的体积.

【详解】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则圆锥的母线长为,

而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所以即,

故,故圆锥的体积为.

故选:B.

7.△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2,c=,则C=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诱导公式和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以及正弦定理计算即可

详解:sinB=sin(A+C)=sinAcosC+cosAsinC,

∵sinB+sinA(sinC﹣cosC)=0,

∴sinAcosC+cosAsinC+sinAsinC﹣sinAcosC=0,

∴cosAsinC+sinAsinC=0,

∵sinC≠0,

∴cosA=﹣sinA,

∴tanA=﹣1,

∵<A<π,

∴A=,

由正弦定理可得,

∵a=2,c=,

∴sinC==,

∵a>c,

∴C=,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应用,属于难题.在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两个主要依据.解三角形时,有时可用正弦定理,有时也可用余弦定理,应注意用哪一个定理更方便、简捷一般来说,当条件中同时出现及、时,往往用余弦定理,而题设中如果边和正弦、余弦函数交叉出现时,往往运用正弦定理将边化为正弦函数再结合和、差、倍角的正余弦公式进行解答.

8.已知,对任意的,恒成立,则实数的最小值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函数的奇偶性,把不等式的恒成立转化为“对任意的,恒成立”,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函数,可得为奇函数,且在上单调递增,

由恒成立,即恒成立,

又由,

所以,即,

把不等式的恒成立转化为“对任意的,恒成立”.

当时显然不成立,

当时,则满足,解得.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部分选对的得部分分,有选错的得0分.

9.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A.等差数列的公差 B.的最大值为

C. D.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求出首项和公差,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逐项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由,则,解得,故A正确;

因此可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