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海南省乐东县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乐东县2024-2025学年度2月高三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5页。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的班级、姓名和考号。
2.选择题的答案,请使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答题,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以外以及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II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表1反映出当时中国()
表1
遗址
时间
遗址特征
北京东胡林遗址
距今约10000年
出土了栽培的粟和黍
安徽凌家滩遗址
距今约6000年
发现了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
辽宁牛河梁遗址
距今约5300年
出土了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
A.文明要素渐次呈现B.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C.神权王权开始结合D.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2.据研究,战国时期,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或“虎狼”,如苏秦、游腾、屈原等,至秦末及西汉时亦然。相反,六国合纵称为“纵亲”,背弃了合纵关系被称为“负亲”。这些称谓主要反映出()
A.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守宗法制B.秦国儒家文化相对落后
C.六国与秦在文化心理上的对立D.秦国商鞅变法存在不足
3.《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4.武则天主持修定《姓氏录》,其基本标准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书成之后,“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这说明()
A.武则天执政遭遇普遍抵制B.门阀世家与皇权分庭抗礼
C.统治基础扩大的趋势明显D.士族的衰微并非一蹴而就
5.宋初,在与蕃部进行马匹交易时,“官取良而弃弩(劣),禁其私市”。之后调整为委派专门的官员“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上述政策调整说明
A.官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B.民间交易日益趋于繁荣
C.边境贸易涉及国家利益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
6.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己,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A.内阁成员清廉公正严明B.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C.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7.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A.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B.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8.明末清初以来,“伶人士人化"倾向显著。当时家庭戏班繁盛,士人不仅参与戏曲编排,甚至“下海串戏”,部分士人更是被迫“以曲谋生”。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儒家思想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发展D.社会阶层的流动
9.《申报》对1873年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了连续报道,在案件审理的3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多达60余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冤案得以平反。由此可见()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舆论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
C.民众基本权利得到保障D.政府助力司法改革顺利进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