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doc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一、课题
生活中的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顺序性。
-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别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材分析
1.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首先提供了“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然后介绍了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接着通过“说一说”“练一练”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比的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对除法和分数的理解,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和分数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为后续学习比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图A、B、C、D),提问:“同学们,观察这几张图片,你们觉得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图B和图D比较像,图C不像。
2.教师引导:“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图B和图D比较像,图C不像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长和宽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上面有图A、B、C、D的长和宽的数据(图A长6厘米,宽4厘米;图B长3厘米,宽2厘米;图C长8厘米,宽3厘米;图D长12厘米,宽8厘米)。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来计算一下每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以图A为例,长是宽的几倍呢?宽又是长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分组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学生回答:“图A长是宽的6÷4=1.5倍,宽是长的4÷6=\(\frac{2}{3}\)。”
-教师接着说:“那大家再计算一下图B、C、D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和宽与长的分数关系。”
-各小组计算后汇报。图B长是宽的3÷2=1.5倍,宽是长的2÷3=\(\frac{2}{3}\);图C长是宽的8÷3=\(\frac{8}{3}\)倍,宽是长的3÷8=\(\frac{3}{8}\);图D长是宽的12÷8=1.5倍,宽是长的8÷12=\(\frac{2}{3}\)。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结果,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图A、B、D长与宽的倍数关系或者宽与长的分数关系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比较像。”
2.引出比的概念
-教师说:“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如图A长与宽的比是6÷4,可以写成6:4,读作6比4。”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让学生练习写出图B、D长与宽的比。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图B长与宽的比是3:2,图D长与宽的比是12:8。
3.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
-教师以6:4为例,讲解比的各部分名称。“6是比的前项,4是比的后项,中间的两点是比号,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6:4的比值就是6÷4=1.5。”
-教师让学生求出3:2和12:8的比值。
-学生计算后汇报:3:2的比值是3÷2=1.5,12:8的比值是12÷8=1.5。
4.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比,大家想一想比与我们之前学过的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一组学生可能会说:“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另一组学生可能会说:“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对比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除法|分数|
|---|---|---|---|
|表示形式|a:b|a÷b|\(\frac{a}{b}\)|
|各部分名称|前项:比号:后项|被除数÷除数|分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