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计学原理-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复旦大学第六版).ppt

发布:2018-08-22约6.12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 统计表的特点与分类 开口式 上下有基线 编号:主词一般按A、B、C…,宾词按1、2、3… 有计量单位 表中不允许有空格:若不需要此资料则用“-”;暂缺某资料则用“……” 1.特点 简单表 总体未分组 分组表 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表 总体按二个或二个以上标志进行复合分组 2、分类 三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1. 总标题须简明扼要表达出全表的内容; 2. 各标题要确切反映表的内容,且表格安排合理; 3. 指标数值要位数对齐,合计或总计一般放在表的尾部; 4. 对指标内容作必要说明时,可加注在表的下方; 5. 表的上下边线(基线)用粗实线或双线,表的两边是开口式; 6. 纵栏较多时编栏号,指标数值栏要注明计量单位和资料表示的时间。 总原则:合理、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二 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作用 主要有三个方面: 要求:组内同质 组间差异 揭露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反映各类型的特点。 ⑴ 类型分组(划分现象的类型) ⑵ 结构分组(揭示现象内部结构)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 ⑶ 分析分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 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与种类 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 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 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1.选择原则 品质标志分组 —— 反映事物属性差异 (1)按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 : - 简单分组。如人口按性别分组。 - 复杂分组,亦称分类。如人口按职业分组。 - 单项式数量分组 —— 运用于变量变动幅度 小、项目少的分组。 - 组距式分组 —— 运用于变量变动幅度大、项目多的分组。 数量标志分组 —— 反映事物数量差异 2.分组标志的种类 单项数列见例如下: 某企业第二季度工人平均日产量 工人平均日产量(件) 工人人数(人) 2 10 3 15 4 30 5 40 6 20 合计 115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表 考试成绩(分) 人数(人) 比重(%) 50-60 2 5.0 60-70 7 17.5 70-80 11 27.5 80-90 12 30.0 90-100 8 20.0 合计 40 100.0 组距数列见例如下: (2)按总体所选择标志的个数分 : 对社会经济现象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标志对现象进行多种分组,这些分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叫做分组体系。 简单分组 —— 单一分组,按一个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性别、年龄) 复合分组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2.分组标志的种类 例:复合分组: 第三节 分配数列 一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分组以后,用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统计数列,称分配数列,又可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 1.概念 例 月工资分组(元) 工人数(人) 占总数比重(%) 5000 以下 133 25.1 5000-6000 187 35.3 6000 以上 210 39.6 合 计 530 100.0 组别(变量) 次数(频数) 频率(比率) 某企业资料如下: 2.种类 一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以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为: 品质数列 变量数列 例 某班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 按性别分组 绝对数人数 比重(%) 男 30 75 女 10 25 合计 40 100 组别 次数 频率 ⑴ 品质数列 二 组距数列的编制 组限 组距两端的数值。分为上限和下限。 组距 某一组的上限和下限的距离,分等距和异距。 全距 分组数列中最大值的上限与最小值的下限之差。 组中值 组的上限和下限的中间值。 因数列两端组限形式不同分: 开口式组距:最低组与最高组不封口。例:成绩60分以下,90分以上。 闭口式组距:例40-60分,90-100分。 组距=上限-下限 1.确定组距和组数 考试成绩(分) 人数(人) 56-60 2 60-100 38 合计 40 例 若将考试成绩仅分为不及格与及格两组, 则可编成如下组距数列: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表 若把上表改变为如下统计表,则基本上能准确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表 考试成绩(分) 人数(人) 比重(%) 50-60 2 5.0 60-7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