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热点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学生版.docx
必考热点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
B.民族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C.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出现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海南岛首置珠崖、儋耳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约十二万人,这些户皆是编户。这些人多数属于中原人或汉族。据此可推知,汉武帝时期()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B.中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传播
C.海南移民以民间移民为主
D.完善了海南的基层管理
4.北魏孝文帝废止了平城西郊和东郊的游牧性祭天活动,在南部新建了太庙、明堂等建筑,明堂的布局与汉长安城一致。这一举措旨在()
A.塑造正统形象 B.摒弃鲜卑习俗
C.提倡尊宗敬祖 D.发展农耕经济
5.在唐朝,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6.唐宋治理边疆,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承担贡赋。元朝因俗设“土官”,通过宣慰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查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赋,强制征兵等。这反映了()
A.羁縻府州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元朝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C.土官制度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时代变迁影响边疆治理效能
7.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打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西夏的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8.下表是历史上载有中国瓷器的部分沉船信息。据此可知唐朝至明朝期间()
朝代
沉船
所在地
瓷器
唐朝
黑石
号
印尼勿里洞岛海域
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
五代
井里
汶号
爪哇海域
越窑青瓷
宋朝
南海
1号
广东阳江海域
德化和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
元朝
新安
沉船
韩国全罗道新安郡海域
福建龙泉青瓷、景德镇白瓷和青白瓷
明朝
南澳
1号
南澳县海域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
福建漳州窑青花瓷
A.瓷器是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B.南方瓷器的生产越来越发达
C.瓷器商品常见于中外间贸易
D.中国经济重心自北向南转移
9.南越是西汉首次以册封形式约结的“外臣”。南越的册封参照诸侯王体制进行,但当时南越与西汉关系介于敌国与诸侯之间。后这种“外臣”名号相继应用于匈奴、西域等地,并形成一种特定模式。这一模式()
A.有利于强化华夏认同观念
B.有力冲击了郡国并行制度
C.形成了体系化的朝贡外交
D.具体实践了家国同构思想
10.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开成六年(后改为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春节,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这一记载()
A.寄托了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
B.赞颂了盛唐的经济繁荣景象
C.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D.证明了佛教初步完成中国化
11.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下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C.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D.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
12.下表为明代山东、辽东、浙江沿海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项目
辽东沿海
地区
山东沿海
地区
浙江沿海
地区
卫城数量
3
10
13
所城数量
1
13
23
总数
4
23
36
A.江南地区倭患较比北方严重
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
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
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
13.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明代卫所的分布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B.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构建起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D.确保了政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