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目 录
1.?悯?农?……………?第?2?页
2.?春?晓……………第?3?页
3.?所?见……………第?4?页
4.?山行?……………第?5?页
5.?望庐山瀑布……………第?6?页
6.?鹿柴……………第?7?页
7.?静夜思……………第?8?页
8.?古郎月行……………第?9?页
9.回乡偶书.……………第?10?页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11?页
11.?绝句……………第?12?页
12.?江雪……………第?13?页
13.?风……………第?14?页
14.?赠汪伦……………第?15?页
15.?早发白帝城……………第?16?页
16.?望天门山……………第?17?页
17.?春夜喜雨……………第?18?页
18.?绝句……………第?19?页
19.?游子吟……………第?20?页
20.?望洞庭……………第?21?页
1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一、作者我知道
,李绅(772—846)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
,
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
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
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
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二、译文注释
1.?禾?:?禾?苗?。
2.?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3.?餐?:?饭?。
4.?皆?:?都?是?。
三、原文大意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
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
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四、诗文赏析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
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
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
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
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
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2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一、作者我知道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
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
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
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二、译文注释
1.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2.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3.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4.夜来:夜里。
三、原文大意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
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四、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
(
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
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
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
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
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
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
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
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
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
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
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
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
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
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
想。
3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3.?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