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虫测报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pdf
《棉红铃虫测报技术规范》
农业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制定背景、起草过程等)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修
订计划的通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持承担《棉蚜测报
技术规范》的修订任务,计划T-326,替代标准号GB/T
15799-2011。
(二)修订背景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战
略地位,对国计民生和国防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棉花现出现供需失衡
的现象。中国棉花总需求量超过80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棉
花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近年来气候暖湿化、技术水平有限、
棉花生产投入要素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棉花生产具有较大波
动性,植棉意向有降低趋势,棉花产量和播种面积波动大且呈现下降
趋势,我国棉花产量稳定在600万吨,总需求量的25%需要从巴西、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我国棉花主产区已经从长江流域、黄河
流域、新疆“三足鼎立”演变为新疆“一家独大”(卢秀茹等,2018)。
棉红铃虫在棉花生长期时在田间取食为害,棉花收货后就集中在
收花场所越冬。以幼虫蛀食棉铃为主,导致棉铃腐烂或僵化,显著降
低棉花品级、衣分和纤维长度。据湖北枝江县统计,未有效防治的棉
田,红铃虫可造成皮棉损失率高达20%以上。虫害还加剧了棉花生产
成本的上升。例如,江西都昌县因虫害频发,需频繁施药,导致农药
投入增加和生态环境压力。此外,虫蛀棉铃易受病菌侵染,引发次生
病害,进一步降低棉田经济效益。棉红铃虫滞育幼虫无法在自然条件
下越冬,其虫源仅为从外地调入的带虫籽棉,故其发生较轻。河南、
河北、山东、山西等黄河流域棉区及江苏、安徽的淮北棉区为棉红铃
虫越冬限制区,棉红铃虫在区内的越冬死亡率很高,有时能全部死亡。
虽然该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时棉红铃虫曾造成中等程度的危害,后
因采取利用冬季自然低温等防治措施,到60年代以后,该地区棉红
铃虫已基本被消灭。80年代后,因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黄河流域
南部及淮北棉区的棉红铃虫种群数量又有所回升,为害加重。长江流
域及以南地区为棉红铃虫的安全越冬区。在该区域内,华南因棉花种
植面积小,棉红铃虫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小。但长江流域为我国主要的
棉区之一,棉红铃虫造成的损失常年为10%~30%,最重年份损失近
50%给该地区的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为害,成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上
最重要的害虫。90年代以后,棉铃虫在长江流域棉区暴发频次逐渐
上升,为害程度也迅速超过棉红铃虫。在此期间,为控制棉铃虫的为
害,大量的化学农药被投人棉田使用,使得棉红铃虫的种群数量也得
到了一定的兼治,其对棉花的为害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转Bt基
因抗虫棉花开始在长江流域商业化种植,对棉铃虫和棉红铃虫均表现
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明坤等,2016)。棉红铃虫的发生量随Bt棉
花种植面积的上升而迅速下降,2006年以后,棉红铃虫已不再是长
江流域棉花上的主要害虫(陆宴辉,2021)。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
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文件,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要
求减基层负担之重,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本标准修订过程中,在棉
红铃虫测报技术规范修改过程中考虑表格的关键性和重要性,简化表
格内容、精简表格数量,以达到掌握关键数据同时为基层减负的主要
目的。
通过修订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棉红铃虫测报技术规范,采
用统一规范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虫情调查,获取具有系统性、代表
性和可比性的调查资料,有利于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利用价值,并及
时发布预报,科学指导大面积适时防治,可有效降低因棉红铃虫所致
的棉花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减少盲目、不合理的用药,保护生态环
境,节本增效,精简表格,减轻基层负担,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修订单位
本《规范》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
保护研究所联合起草申报。
(四)修订人员与分工
标准制定过程主要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
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的人员参与资料收集、文本完成、田间调研、
试验验证、数据处理等工作。
表1.主要起草人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