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pdf
2022年第3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22
(总第234期)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234
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22.03.002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
王增智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摘要:世界现代化运动展开的历史图景意味着: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历史;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使世界现代化运动不会只停留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
段,而必然会走向新的世界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
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证伪了西方现代化唯一论神话,赋予了现代化新内涵:在社会主义制度条
件下、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取得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优势,推动了世界历史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
选择。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2)03001308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意蕴之思
现代化运动是当今世界大潮流。现今,我们讨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
①
类文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了
世界市场,消灭了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间的分工,随之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亦即,
世界现代化运动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具有一致性。马克思还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②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意味着人类社会最终都会走向工业化、现
代化,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过程相当漫长。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工业化浪潮已
③
经有250余年,而全球仍有85%的人口没有实现工业化。因此,在追求现代化的征程上,人类
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任重道远。
现代化运动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一致性决定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现代化的现实世界图景。既
然现代化是世界历史潮流,那么学习和追赶工业发达国家似乎是目标性的方向选择,这是历史转
向世界历史的内在客观要求。罗荣渠认为,发展中国家把追求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作为实现现代
化的主要目标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并将现代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现代化是一个世界
收稿日期:2022⁃0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创新研究”(19BKS117)。
作者简介:王增智,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①何传启教授认为,现代化包括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
第二次现代化。参见何传启主编:《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
社,2017年,第22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③文一:《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第497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