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多媒体应用.doc

发布:2017-08-29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多媒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因此,观察和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用高科技手段来代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从而使探究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实验、故事、模型、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而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科学现象入手,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西瓜虫、小鸟、蚯蚓等生物。然后教师问学生:“花坛中的小动物吃什么呢?”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师生告别了键盘、鼠标,只用手指轻轻一点,既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扩大学生探究视野 从儿童的认识特点看,小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则难以理解。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活动。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对象、形成的概念或事物发展的规律都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辅助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2011年的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运用多媒体辅助科学探究教学为我们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缪旭春老师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时,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准备了显微镜,要求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探究:(1)你观察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下来。(2)它是生物吗?哪些特征证明它是生物?接下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在汇报交流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缪老师课前将显微镜装上“电子眼睛”,使图像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能由一个学生单人观察的视野局限性,不仅取得了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课的观赏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显微镜下那游动着的一个个小生命竟是那样可爱,那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来自湖州的李建荣老师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时,先让学生重点观察一种微生物,并阅读资料卡进行比对识别,观察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草履虫的生物特征(长有纤毛、用纤毛感知环境、运动方式、属单细胞等)有了较深的认识。接着,有学生认为草履虫的繁殖是“小的微生物从大的微生物身体里面出来”,教师恰当地把握时机,向学生展示了草履虫分裂繁殖的照片,填补了学生这一方面认识上的空白。然后,为弥补课堂观察的不足,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丝状藻的图片和变形虫的录像,使学生认识了更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从而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微生物世界。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贯彻科学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放手让学生探索,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弥补一些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从而优化实验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果。一些演示实验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后排学生只能伸长脖子凑热闹。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台将实验仪器、实物、模型、标本和实验操作过程等直接投影,则可提高现象、过程、方法示范的清晰程度和可见程度,使学生观察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直观准确地了解细节的同时获得过程与方法的直观体验,更好地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下册“解剖一朵油菜花”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花的结构,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增加精细操作的技能。该实验重在技能训练,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