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概要1.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学习目标
;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办?;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2、 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时间;考情特色;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所论述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其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1.试题稳定性
2.内容陌生性
3.文本规范性
4.设题整体性
5.答案唯一性
6.思路确切性;;;灵犀一点;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需要补充提醒的是——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
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有与无
1无中生有 2张冠李戴 3曲解文意
整体与部分
4以偏概全(一些,全,都,所有,一切,各种 ,有些,几乎,除…外,到…为止)
可能与绝对
5太绝对化
逻辑混乱
因果关系(6因果倒置7强加因果)
条件关系(8充分与必要)
假设关系(9假想与现实)
主体与客体
10主次颠倒
已然与未然
11时态错位(已经,将,将要,了,认为,设想,方案,某一天)
或然与必然
12夸大其词(可能,也许,或许,肯定,一定)
所答与所问
13答非所问 (问原因??结果,问结果答表现)
肯定与否定
14肯否错位
;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对应文段】 “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一句。第二段说道:“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这就说明了宋代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其实是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即宋代的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并非是A项表述的“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
同时本文在第二段只谈到了典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借贷、质、押等其它的信用形式是否在宋代产生,原文没有涉及。事实上,质、押等信用形式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对应文段】原文中列举了宋代许多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其中的大部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原文第三段说道:“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这类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也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但是有些信用形式却起了消极的作用,比如私人借贷中的高利贷。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剥削活动,高利贷促使小生产者破产,加深了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第二段也说道:“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从中也可看出高利贷的弊端。因此D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是正确选项。
;【对应文段】原文第一段中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可以引起观众和读者的“怜悯和恐惧”,这就是说,悲剧确实可以“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这话没错.
问题在于:美学上的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是否“全在于此”?应该看到,“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种“抗争与拼搏”会振奋人心,激发观众和读者奋发向上、顽强战斗的精神和意志,并进而追求“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对于这一点是十分强调的。由此可见,悲剧除了能令人“悲伤、畏惧、怜悯”以外,还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并且这同样能使人获得快感,同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D项对于“以悲为美”的概括是有严重缺陷的,D应该是选项。
;【对应文段】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一开始就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从逻辑上说,不看作重要的美学问题,既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外的问题,也可以看作美学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