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计学原理02-第2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ppt

发布:2017-05-03约2.14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例:企业生存取决于市场。对企业来说,生产什么? 售价多少?何地销售?如何推广?产品市场份额多大?产品发展潜力多深?竞争对手会有什么应对策略?等等,一系列问题均要通过市场调查。;统计资料的三个基本性质: 数量性 总体性 客观性 ;二 统计资料的搜集;;;进行统计调查 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 另一方面要在调查之前通盘设计好调查的活动方案 ;普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抽 样 调 查;统 计 报 表;1. 统计报表;分为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普查为全面调查,后三者为非全面调查。 ;普查: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现象的总量。;重点调查:对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指的是这些单位数占总体的很少部分,而研究的标志总量占绝大部分(或绝大比重)。;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先对总体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三 统计调查的设计(即统计调查方案);3.调查内容和调查表 —— 即用什么方法调查;调查表分为:;4.其他内容 ;第三节 统计调查误差;第三节 统计调查误差;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 ;1.概念 把同质总体中的具有不同特点的 单位分开,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 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统计分组 的 意 义;品质标志分组 —— 反映事物属性差异 ;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分组以后,用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统计数列,称分配数列,又可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 ;例;(二) 数量分组的次数分布;1.分组方法;若把上表改变为如下统计表,则基本上能准确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2.分组组距和组中值 ;例;上组限不在内;⑵ 关于组中值问题;⑵ 关于组中值问题; 在组距数列中,每组的最大变量值(终点值)为上限,最小变量值(起始值)为下限。连续变量数列中小组中(上一组)的上限也是大组中(下一组)的下限。在分组时如果遇到变量值恰好等于相邻两组的组限时,一般把此值归入大组中。上限与下限的中点数值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平均数。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组中值用以代表多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现在举例说明变量数列编制的过程。例如根据抽样调查,1995年某城镇50户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费收入的资料如下:;3670??3220 2940 2730 2370 3980 3270 2980 2760 2460 3110 3550??2400 2750 2960 3240 3820 2290 2640 2880 2350 2710 2910 3190 3600 2260 2620 2860 3090 3520 3370 2220 2600 2840 3040 3430 2170 2590 2830 3030 2000 2530 2810 3010 3290 2120 2570 2810 3030 3320 将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000 2120 2170 2220 2260 2290 2350 2370 2400 2460 2530 2570 2590 2600 2620 2640 2710 2730 2750 2760 2810 2810 2810 2830 2840 2860 2800 2910 2940 2960 2980 3010 3030 3040 3090 3110 3190 3220 3240 3270 3290 3320 3370 3430 3520 3550 3600 3670 3820 3980 计算全距。3980-2000=1980; 根据这50户居民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序列化后所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参照上面所说一系列分组方法的原理,我们假定把变动全距分为8个相等的组距, 则组距为: 1980/8=247.5元,化整为250元。 这里第一组的下限应为2000元,于是上下限化整为2000—2250元,2250—2500元……。分组情况见下表:;居民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元);??? 次数分布的特征 ;例;以上累计次数(上限)——即较小制累计。每一组的累计次数表示小于该组上限(变量)值的次数共有多少。;⑵ 图示法 ;直方图(或次数分配曲线图);若组距不等的话,用标准组距人数,然后据此画直方图:;直方图;折线图;折线图还可用来表示累计次数分布(仍以上例数据):;2.次数分布的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