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3.1.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3.1.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主题,结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的背景、类型、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工具分析产业转移现象的能力。
2.增强学生理解区域发展差异性和产业布局合理性的地理思维。
3.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等。
-重点二: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如比较优势、市场规模、政策环境等。
-重点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掌握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就业结构、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产业转移的复杂性。由于产业转移涉及多方面因素,学生难以全面把握其复杂性。教师需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理解。
-难点二:产业转移的动态性。产业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其变化。通过模拟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产业转移的动态变化。
-难点三: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双重影响,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产业转移的利弊。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投影仪、计算机
-课程平台:湘教版高中地理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产业转移相关视频资料、案例分析文档、在线地图服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提问:为什么世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引出课题: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讲授新知(20分钟)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
-教师讲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产业转移的案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产业转移的常见类型。
-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
-教师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如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因素如何驱动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展示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就业结构、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学生分析案例,讨论产业转移的利弊。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请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驱动因素及影响。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
-布置作业:分析一个具体的产业转移案例,探讨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提醒学生下次课将进行案例分析的讨论。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
-学生掌握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如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等。
-学生能够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结构、环境等方面。
2.能力提升
-学生运用地理信息工具分析产业转移现象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运用GI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地理思维,提高了对区域发展差异性和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认识。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产业转移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了产业转移的利弊,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批判性思维,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并进行合理论证。
4.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分析当地产业转移现象,提出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独立分析具体案例,展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
5.情感态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