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
数字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行为等。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事物,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互联网带来的开放、自由、包容、平等等理念深刻影响着该群体的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探索解决路径是高校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思政
0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竞争日益激烈,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成长于该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凸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要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在网络和新兴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平等、自由、开放等观念更为深入人心,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找准问题症结,在教育路径上寻求新突破,促进教育提质增效是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
1.1心理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离婚率逐年攀升,追求婚姻自由本无可厚非,但婚姻对社会、个体,特别是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的稳定性降低,有损于亲密情感的养成,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和成年人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和心理疾病多发的原因之
一[1]。不仅如此,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产生的大量留守儿童也是值得关注的群体,其中不乏父母离婚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一生未能走出童年父母离婚的阴影,他们在健康人格形成初期可能会逐渐养成自卑、孤僻、粗暴的性格特征,并且产生学习态度变差、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等问题[2]。目前大学生中,出自离异家庭或曾经是留守儿童,甚至二者兼具的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需要高校教育者关注。另外,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层出不穷,信息大量涌现且更新极快,多种文化价值观念互相碰撞,对心理尚未成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方面,原生家庭、社会现实等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高校心理问题人数增加,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日益多样化。调查发现,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处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团队合作、人生目标等方面。
1.2教育内容单一化凸显
现代心理学中的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基本源于西方学者在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实践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3],但在我国应用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心理调适资源,今天的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充分挖掘一切积极因素,以多维度、全方位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3教育形式需要与时俱进
当下大学生是伴随网络长大的一代,网络对他们的思想、思维、行为方式等都造成了深刻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既引发问题也可帮助解决问题。当代大学生遇到问题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而通过网络可以轻松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的绝大多数知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灌输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在该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加开放、平等、包容、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选择
培养当代大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和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渠道,寻找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2.1坚持以文育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育人”,提出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文化影响心理健康观念、心理行为模式甚至心理疾病的表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中国人优秀的心理品质,更蕴含积极的为人、为道处世哲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宝贵的精神资源[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育心资源,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够拓宽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效果。
2.1.1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状态下,部分大学生面对压力,“躺不平卷不动”,内心苦闷彷徨,再加上网络的普及,一些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逃避现实,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经典篇章都洋溢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发大学生乐观向上、奋发有为,成为担当民族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