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意义及对策.doc

发布:2018-09-05约3.0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意义及对策   【摘要】: 随着中国日新月异高节奏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成员面临的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为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基地的高校也必须调整步伐大肆改革。改革直接关系着老师的命运、学生的未来。随之,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成为影响老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920136-01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英文源为:Mental Health或Psychological Well―being,意为心理健康或良好。中文译作“心理健康”。早在古希腊时代学者就意识到了心理健康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19世纪中叶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便以各种方式在全国内展开。   由于心理健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断更新出新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变幻为各种不同的定义。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新目标和发展趋向是,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的心灵和个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立志于使“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并能发挥自我能力,自我体验完满的状态”的工作。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针对于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在高校这种特殊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水平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意义:   (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咨询、治疗意义   新的体制下高校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时不得不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约有61.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范存欣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近年来,高校教师中也屡屡出现“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无独有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3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大学生退学的人数中,有一半是因心理问题而退学。   可见,高校老师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有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教师及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咨询与治疗,以消除或缓解他们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发展并能重新实现自我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意义。   (二)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预防、培养意义   各种数据明确地告诉我们,高校人群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问题,且人数较多。因而各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有问题的人解除心理困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单一重视咨询治疗功能已经不够了。   防患于未然,提高高校教师及大学生本身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发展其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教师及大学生正常工作、学习、保证,而且是促进其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大意义便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和培养上。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如前所述,在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注重思想教育,促进高校师生综合素质水平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新形势的冲击下,在带来相对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趁虚而入。这都会严重影响对师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培养,对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想教育,关注师生的道德情操发展,不断优化师生的德育水平。   2. 丰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师生合理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存在本身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有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其实是出自许多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知及评估。并且,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师生的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变得多且复杂。光靠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许多师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果就是心理健康状况遭到破坏。如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那么就可以帮助广大师生认识、了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