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宿州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摘除的恶性医疗损害事件。经调查,该起恶性医疗损害事件是由于宿州市市立医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与非医疗机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造成手术患者的医源性感染所致。该事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坏。 ——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卫生部3月25日通报了2008年9月以来又一起严重的医院感染事故: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日前爆发院内感染,从该院紧急转往北京市儿童医院的6名新生儿中,5人死亡,1人仍在抢救。卫生部和天津市专家组调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 2010年1月6日,安徽安庆市卫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宜城医院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病毒一事。初步调查情况表明,77名患者中,39人丙肝抗体阳性,其中,15例初步确诊为院内感染。此前的2009年12月,霍山县医院发生血透病人感染丙肝事件,有19例病人被初步诊断为医院感染。 2010年3月初,保定新市区卫生局在检查中,发现辖区孙玉兰“爱民”内科诊所出现打针“烂屁股”患者,并陆续接到数十例患者及家属投诉,遂立即对诊所停业整顿。据统计,该事件涉及患者80人。4月7日,保定官方正式公布该“肌注感染”事件调查结果,经河北省医疗专家组对住院患者进行采样培养和药敏试验,认为发病患者为偶发分枝杆菌造成感染,此细菌感染无致残、致死报道。 资料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国内外学者都公认医院感染是当今影响医疗发展和医疗质量的难题.根据有关资料报告,各国医院感染率为3%~7%,我国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7%[2001年].随着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各种导管及内窥镜的使用都使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加的机会.因此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工作,控制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这些措施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护士必须掌握和认真执行各项措施,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二、医院感染的形成 三、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 外源性感染 来自病人体外的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传播给病人而引起的感染。 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空气、水、物品的间接感染。 内源性感染 病人遭受其自身携带的感染源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的体内或体表,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并不致病。但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正常菌群发生移位时就可引起感染。 如肝硬化患者易发生原发性腹膜炎。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 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日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合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按照感染部位的不同,排在前5位的医院感染分别是: 二、医院感染的形成 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三者组成感染链,当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导致感染的发生。 (一)感染源 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最重要 病人自身正常菌群 医务人员 医院环境 其他:病人家属和探视者、未彻底消毒的器械、不合格血液制品、动物感染源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共同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 三、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管理 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的建立 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管理、监测和消毒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落实 医院感染学教育的开展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三大要点:消毒隔离、供应室灭菌质量的保证、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级监控管理体系 一级管理: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二级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级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二)医院感染研究展望 新病原体的出现与发展 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消毒灭菌新方法、新药物的研制 医院感染控制中计算机的应用 加强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检测 第二节 清洁 消毒 灭菌 清洁(cleaning) 消毒(disinfection) 灭菌(sterilization) 1.清洁(cleanin
显示全部